資本雖然最初是從商品流通領域起步向世界發展的,但隨著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滲透和影響,必然會形成生產的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促使各種經濟因素日益向國際化發展,並使各國經濟連為一個整體,形成世界市場總體。在這裏,“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而且“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製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
通過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資本的擴張本性導致它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世界市場既是資本擴張的結果,也是資本存在的前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著資本的擴張也在世界市場中不斷擴大,成為世界性的生產方式。這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最本質的內容。馬克思雖然沒有用“全球化”這個概念來形容這一切,但是正如美國學者約翰·卡西迪所說:“‘全球化’是20世紀末每一個人都在談論的時髦語詞,但150年前馬克思就預見到它的許多後果。”日本學者伊藤誠也非常明確地指出,《共產黨宣言》中預見到資本主義通過世界市場的擴大和深化,帶來了生產、消費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在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經營中令人再次想起這一預見適用於現代。所以說,對於全球化這種現象,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它的許多後果,即使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馬克思的預見性。馬克思關於世界市場和世界曆史的論述,實際上都是關於全球化的內容。在馬克思的經濟寫作邏輯中,資本的世界性擴張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其自身存在的一種必然前提。因此,用馬克思的觀點來看全球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曆史的必然,它的實質是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張,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與資本擴張的新特點
在第一章中關於曆史上三次產業革命與資本擴張的特點,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每一次經濟全球化與每一次產業革命實際上都是一次資本擴張,每一次資本擴張由於所處的曆史時期不同,時代特點不一樣,所以,每次資本擴張的特點也不一樣。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三次資本擴張,曆史上同樣的資本擴張已經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次是以蒸汽機為動力、以紡織業為中心的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大發展,大量廉價的、過剩的工業產品打破一切國家的樊籬,湧向世界。第二次是在19世紀末葉,當時發生的以電力的發明和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興起,把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把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也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上兩次資本擴張,都是以傳統的有形資本為主要力量,精明的資本家還沒有注意到無形資本的威力,所以,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等有形資本成為主要的擴張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電子計算機、激光、生物技術等先進科技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不論其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出前兩次,在它的推動和影響下,經濟全球化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資本又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它的第三次擴張,而這一次擴張與以往的擴張不同,它不是以有形資本為主,而是充分依靠無形資本進行擴張。無形資本是這次資本擴張的急先鋒,緊密配合有形資本進入世界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使資本衝破了本國的局限,在更大範圍內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無形資本在這次資本擴張中充分發揮了這種新型資本的威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充分認識到無形資本的重要作用,按照自我利益擴張的要求,極力營造統一的世界遊戲規則,從20世紀中葉開始,聯合出台了一係列世界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尤其是1994年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的誕生,為發達國家推動對無形資本的保護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國際法參考依據。也為建立世界範圍內統一的無形資本保護規則作出了貢獻。
三、無形資本擴張的主要方式
無形資本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特許經營權和版權等,為了更形象地了解無形資本的擴張方式和途徑,從無形資本的具體內容來研究無形資本的擴張方式也是有必要的。結合具體的無形資本,其擴張的方式也會不同,總體來說會存在以下幾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