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經濟全球化與無形資本擴張企業的曆史使命(1 / 3)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的又一次擴張,是資本突破地域的限製和障礙,走向世界的又一次高潮。在這次資本擴張中無形資本是對外擴張的主導力量,麵對無形資本擴張,發展中國家必須依靠努力培育民族無形資本,以抵禦和抗衡發達國家的無形資本,趨利避害,不斷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培育民族無形資本的過程中,國有企業作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載體將無可推卸地成為主力軍。所以,麵對無形資本擴張的新趨勢,國有企業的曆史使命無比艱巨。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已經是第三次。這三次經濟全球化浪潮與三次產業革命的發展密不可分。產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這些革命中獲得了不斷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帶來的是資本的積累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資本自身的增殖屬性又必然要求突破一切地域的限製,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擴張和增殖,以獲取更大的利潤。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擴張。每一次資本擴張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目前的經濟全球化也不例外。

一、經濟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實質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定義,“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曆史過程。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它的實質。

從其發源和形成來看,所謂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的全球化,是資本在全球的擴張。從世界曆史的直接表現來說,近代以來資產階級拚命開拓世界市場、擴大世界貿易。這主要是由資本的內在本性決定的。“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資本一方麵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製,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麵,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程度。資本越發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近代以來出現的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的全球化,也就是資本的世界性擴張。盡管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階段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也各有不同,但這種全球化的實質並未發生什麼改變。當代全球化基本上仍是按著資本的內在邏輯進行著。

資本的生命力在於追求利潤,正因為如此,它要求商品和貨幣關係的無限擴大化和深化,從而使自己成為一種無限製的社會力量。正如法國學者呂西安·塞夫所分析的那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性的。這種“世界性”具有外延和內涵兩個層麵。外延的“世界性”表明資本要衝破任何邊界,建立世界市場和各民族的相互關係;內涵的“世界性”表明資本追求最高的利潤率,無限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對立統一的發展過程,是資本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的本性是無限製地攫取最大利潤,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會製度和地方上的限製,使整個世界和所有生產方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這種統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在民族社會內部,資本把任何勞動都變為雇傭勞動,並打破生產和交換上的一切行會和地方限製;另一方麵,在國外,資本通過國際競爭來強行傳播自己的生產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產方式都服從自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資本的本性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雖然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資本事實上就是這樣開創世界市場,進行全球擴張。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初次繁榮的曆史前提,乃是同外國各民族的交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後,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又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隻有在世界市場中才能真正存在和發展。

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產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於資本的擴張本性。資本是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它隻有靠不斷地占有剩餘價值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資本天生所具有的對剩餘勞動的追求本性,使資本不斷處於擴張狀態,從而使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和流通也不斷處於擴大的運動之中。“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造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範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範圍,還是在這個範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造為生產地點。”隨著資本的發展,國內市場變得越來越小,以致成為資本發展的障礙。要實現剩餘價值,資本家必然要突破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指出:“資本一方麵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