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2 / 3)

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這第三次資本擴張中,成為被嚴重衝擊的對象。發展中國家再一次被強化了作為發達國家原料生產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無形資本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發達國家輸出資本提供了便利條件,使發達國家的商品更為方便地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統一的無形資本保護規則,使發展中國家把自己國內尚未成熟的市場或者是有一定潛力又必須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才能成長和發育的市場,拱手讓給了發達國家,或者至少是出讓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發展中國家不得不繳納專利費、特許經營費等額外的費用給發達國家才能經營部分產業,或者幹脆不能進入存在於自己領土上的某些市場領域。發達國家依靠無形資本的無形擴張,超前占領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並因此獲得超額的壟斷利潤。由於無形資本擴張的超前性,使發達國家可以不慌不忙地尋找最佳進入時機,實現有形資本跟進,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處處限於被動,其國內市場成為發達國家商品傾銷的市場,而且跨國公司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低廉的勞動力等優勢,在發展中國家直接建廠,直接生產,直接銷售,成為發達國家資本擴張的主要推動力量。發展中國家在這次資本擴張中獲得的好處遠不如發達國家,往往要以喪失市場和更好的發展機遇為代價,在國際分工中越來越陷入分工鏈條的底端,遭受發達國家的剝削。當然,無形資本擴張也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就業、稅收等都有好處。所以,對於無形資本擴張,我們不能盲目反對,加以抵製。它既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意義,發展中國家要科學麵對這種擴張趨勢,合理限製其不良影響,利用其積極影響,為我所用,快速發展本國經濟,以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

無形資本對外擴張的重要載體是跨國公司,據聯合國《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目前,全球共有65000家跨國公司,共雇用職員5400萬人,其年銷售額是世界出口額的1倍多,達19萬億美元,其產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1/10,出口量占世界出口總量的1/3,世界90%的對外技術轉移都是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無形資本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等無形資本的轉移。他們依靠大量的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等無形資本,壟斷大部分市場,獲取壟斷利潤。對於中國的企業而言,國有企業仍然是支持改革開放和抵禦無形資本擴張的主要力量,由於無形資本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而導致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例子比比皆是。如2002年《北京青年報》11月30日曾經有一則題為“外資搶注專利,國內銀行可能要交專利費”的報道非常引人注目,報道稱花旗等8家外資銀行從1996年就已經開始悄悄地向中國國家專利局進行“商業方法”的專利申請,目前已經進入最後實質審查階段。這些專利申請其名稱大多冠以“係統”、“方法”之名,是配合新興的網絡技術或電子技術而開發的金融服務與係統方法,並且大多是有一定前瞻性的發明專利。一旦這些外資銀行關於商業方法的專利申請成功,中國的所有商業銀行都將不能開展與此有關的業務,或者隻能繳納專利費後才能開展,這等於外資銀行已經搶先占領了中國尚未開發的金融領域,提前進入了中國未來的金融市場。中國的銀行業與國外的銀行業相比在很多方麵都比較落後,比如說資本充足率太低,不符合巴塞爾協議的規定;不良資產過多,銀行曆史包袱太重等。據2003年英國《金融時報》第11期報道:“官方統計顯示,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占總資產比例為23%,約2萬億元人民幣。但獨立經濟學家預測約為3.5萬億元。這樣的數字表明,技術上講,工農中建四大行都已破產。此外,由於這些主要銀行較脆弱,已成為實施重要金融改革的障礙。”國內外媒體普遍認為我們的四大國有銀行競爭力不高,需要改革。所以,國有銀行遭遇外資銀行申請專利的衝擊是必然的事情,這隻是我們國有銀行長期不注重創新,不注重培育無形資本來提高競爭力的必然結果。好在我們的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決定加快銀行改革,解決國有銀行的這些弊端。筆者認為,國有銀行迫切需要改革,尤其是加入WTO以後,外資銀行的大批進入,銀行業的競爭大大加劇。為了使國有銀行能夠盡快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盡快地對國有銀行進行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國有銀行改革不能簡單地進行不良資產的剝離和注資,也不能急於求成,或以“上市圈錢”的方式在短期內改善國有銀行狀況,而不顧其長遠發展。應該從產權改革入手,完善銀行治理結構,建立完善的監督激勵機製,選拔專業素質和思想品德素質過硬的職業經理人對國有銀行進行經營管理;吸收民營資本和外資加入國有銀行的改革,實現國有銀行股權資本的多元化;在以上改革的基礎上轉變經營思路,建立創新機製,注重培育無形資本和進行無形資本經營,努力提高服務質量。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國有銀行的競爭力和創造力,避免出現更多的類似“外資銀行搶注專利,國內銀行可能要交專利費”的危機。

除了“外資銀行搶注專利”的報道外,2002年中國DVD要交專利費的消息在此之前也被新聞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還有外國專利收費瞄上中國彩電的消息、中國醫藥仿製太多應交專利費的消息、中國摩托業侵犯日本專利被告敗訴的消息,等等,一直不絕於耳。雖然,這不僅僅是針對國有企業的消息,但是,國有企業卻是遭受衝擊的重要主體,如彩電業的長虹集團、醫藥業的哈藥集團等。給人的感覺似乎中國人已經陷入了外國人的專利“陷阱”,中國人第一次麵臨國外的專利“圍攻”。這一切都是目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一種全新的現象,對於這種全新的現象我們必須進行研究,以充分認識其本質和規律,及早采取措施,盡可能降低和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把衝擊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