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1 / 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新經濟現象的產生,人類的經濟生活領域出現了新的特點,知識和技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產要素中的無形要素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這些無形要素主要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專有技術、特許經營權、計算機軟件等。西方發達國家最早意識到了這些無形要素的作用,並運用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無形要素的超額收益性獲取巨額利潤,並在市場競爭中使自己處於越來越有利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由於技術落後,無形要素缺乏,則在這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很多經濟學者把這種無形要素稱之為無形資產或者無形資本,並把它看做企業經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強調該種要素的重要性。我們國家也屬於發展中國家,無形資本總量在現實中並不多,對無形資本的研究也不夠,無形資本的意識也不是很強烈。與此相對應的是,一方麵,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因為無形資本的優勢而不斷對外擴張;另一方麵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因缺乏無形資本而競爭力不足,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企業的無形資本的數量和質量遠遠達不到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競爭的需要,競爭優勢始終不是很強。尤其是國有企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麵臨著無形資本的擴張,應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是由於長期對無形資本建設的不重視和中國國有企業的先天不足,導致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所以,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不僅是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需要,也是麵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無形資本擴張的趨勢,國有企業自身生存的需要。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來勢洶湧,不可阻擋。劉海藩教授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的又一次擴張,每一次經濟全球化浪潮實際上都是資本擴張的浪潮。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又一次走出地域的限製,開始進行擴張。而對這次擴張的認識,受劉老師的啟發,筆者認為,無形資本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這次資本擴張的急先鋒,這是此次擴張不同於以往資本擴張的重要特征。

曆史上資本擴張已經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以英國為先驅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來臨時,當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開始形成時,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就開始了,從而也開始了資本的第一次擴張。這次是以蒸汽機為動力、以紡織業為中心的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大發展,大量廉價的、過剩的工業產品打破一切國家的藩籬,湧向世界。第二次是在19世紀末,當時發生的以電力的發明和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興起,把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把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也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突出標誌:一是繼英、法之後,美、德、日、意等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二是先進國家不僅大量輸出工業產品,而且開始貨幣資本輸出,不僅有了國際性的商品市場,而且有了國際性的貨幣資本市場;三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進行了瓜分世界的鬥爭,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帝國主義殖民體係。所有這一切,標誌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資本也完成了它的第二次擴張。以上兩次資本擴張,都是以傳統的有形資本為主要力量,資本家還沒有意識到無形資本的巨大威力,所以,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等有形資本成為主要的擴張工具。西方國家為了打開世界市場的大門,不惜用武力為資本開道,為了瓜分世界市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資本擴張和資本滲透,不僅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而且也加大了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世界大戰的爆發之所以沒有和資本擴張的時間同步,是因為矛盾的積累和爆發需要一定的時間。

實際上,在資本擴張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摩擦和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歇過。如18世紀,英、法之間爆發的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除曆史原因外,實際上就是為了爭奪世界市場,為有形資本擴張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電子計算機、激光、生物技術等先進科技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不論其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出了前兩次,在它的推動和影響下,經濟全球化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資本又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它的第三次擴張,而這一次擴張與以往的擴張不同,它不是以有形資本為主,而是充分依靠無形資本進行擴張。無形資本是這次資本擴張的急先鋒,緊密配合有形資本進入世界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使資本衝破了本國的局限,在更大範圍裏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無形資本在這次資本擴張中充分發揮了這種新型資本的威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充分認識到無形資本的重要作用,極力營造統一的世界遊戲規則,從20世紀中葉開始,聯合出台了一係列世界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如《世界版權公約》(1952年)、《為商標注冊目的而使用的商品與服務國際分類的尼斯協定》(1957年)、《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注冊裏斯本協定》(1958年)、《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1961年)、《建立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加諾協定》(1968年)、《專利合作條約》(1970年)、《國際專利分類斯特拉斯堡協定》(1971年)、《建立商標圖形要素國際分類維也納協定》(1973年)、《播送由人造衛星傳播載有節目信號布魯塞爾公約》(1974年)、《避免對版權提成費重複征稅馬德裏多邊公約》(1979年)等,對無形資本的世界性保護提供了較完善的法律參考依據。為了更好地保護無形資本,1967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簽訂了一個公約,成立了世界知識產權局,專門負責協調和保護國際範圍內的知識產權問題。雖然19世紀末,《巴黎公約》(1883年)、《伯爾尼公約》(1886年)、《馬德裏協定》(1891年)等目前影響較大的公約早就簽訂了,但是當時參加的國家較少,如《巴黎公約》當時隻有11個國家參加,影響並不大。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出現後,無形資本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這些協議和公約的影響才逐步擴大。所以,無形資本受到重視,是從第三次資本擴張開始的。尤其是1994年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的誕生,為發達國家推動對無形資本的保護提供了迄今為止更為完善的國際法參考依據,為建立世界範圍內統一的無形資本保護規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發達國家是這些規則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世界絕大多數的無形資本被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據統計,僅從專利製度上看,目前世界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較為完善的專利保護製度,每年公布約30萬項新發明,其中日本、德國、美國、法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瑞士等12個國家就占了80%。目前在一些關鍵領域的世界專利申請中,美國占絕對優勢,生物領域占51%,基因專利占世界40%,剩餘的份額也大都分布在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是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說無形資本絕大部分掌握和控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手裏一點也不過分,這是一種客觀事實。這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通過在資本擴張的目標國申請專利等形式,使自己的無形資本受到保護,從而確立自己在目標國某一領域的壟斷地位,並因此而獲得壟斷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