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3 / 3)

因此,研究無形資本並把培育無形資本和實現無形資本再造以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無形資本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新經濟現象的出現而逐漸被提出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資本就是能夠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這是對資本的高度抽象的總結。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麵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廣義資本是指可以利用的一切能夠獲得經濟效益的資源,其中包括經濟資源、科學技術資源、信息資源、自然與社會環境等資源;狹義的資本是指用來獲取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其中主要包括產品、設備、廠房、貨幣等有形資產和商標、專利、專有技術、著作權、計算機軟件等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是一種經濟資源,是具有多種形態的可以給企業或經營者帶來超額利潤的經濟資源,因此,無形資產的資本屬性是不可否認的。有的學者認為,“從企業的角度看,資本是廠商的總財富和總資本,因而既包括有形資產,如資本貨物,也包括無形資產,如商標、商譽和專利權等。”“在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構成資本要素的無形資本,已逐漸演化成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知識要素,也可以稱為知識資本。”②在這裏學者保建雲采用了無形資本的概念,並把它與知識資本等同起來。知識資本與無形資本有相似性,如無形性和收益性,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形成無形資產,隻有形成無形資產的要素才能稱之為無形資本。無形資本是與無形資產相聯係的一種資本,是無形資產的價值概念,無形資產是從要素形態上定義的使用價值概念,兩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因此,無形資產同時也是無形資本,無形資本也是無形資產,兩者隻是定義的角度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知識是無形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轉化為無形資產,如企業員工對產品特性、對某種設備使用方法的知識等,是員工應該掌握的基本常識和工作技能,都不構成無形資產,因此,不能稱之為無形資本。知識資本的概念過於寬泛,其外延要比無形資本大得多。

無形資本是區別於有形資本的一種新型資本,它以專利、商標、著作權、域名權、計算機軟件等無形資產為表現形式,依靠法律、法規或者行政手段的保護,通過市場壟斷直接從市場獲取壟斷利潤的一種新型資本。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無形資本的存在通常並不僅僅局限於母國,它們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向其他國家擴張,凡是申請保護成功的目標國或者參與知識產權共同保護的協議國都有可能成為它的擴張範圍,並因此能夠給跨國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無形資本絕大部分控製和掌握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手裏,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資本擴張的新形式。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形資本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有形資本,這可以通過企業的資產結構來看,發達國家無形資產對有形資產的比例已經達到了2~3:1,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則遠遠低於這個比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也處在較低水平,因此,提高以國有企業為首的中國企業的無形資本水平至關重要。

把無形資本和競爭力問題結合起來,用經濟學的手法進行研究,這在國內還很少見,在筆者所知道的範圍內幾乎沒有。很多學者在提到競爭力的時候都意識到無形資本的重要性,如複旦大學的孫琳博士認為,無形資本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她研究的重點是人力資本與無形資本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研究無形資本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競爭力研究原來屬於管理學範疇,現在國內外關於競爭力問題的研究也大都局限在管理學領域。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結構學派、能力學派和資源學派三大學派。

結構學派以邁克爾·波特(Micheal E。Porter)為代表,該理論以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範式為基礎,認為企業競爭優勢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是由一個產業中的五種競爭力量(即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買方砍價能力、供方砍價能力和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所決定的。企業競爭優勢是由其為客戶所能創造的價值決定的,價值鏈是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工具,企業可以通過低成本和差異化這兩種基本途徑來創造競爭優勢。結構學派首次明確提出了企業如何獲取競爭優勢。但由於這一學派著眼於從企業外部環境進行研究,未對企業的內在因素做深入的研究,強調外因,忽視內因,因此,雖然廣為流行,但是並不科學。

能力學派以哈默(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為代表,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於自身所有的核心能力,企業之間核心能力的差異造成了效率和收益的差異。能力學派較少關注企業外部環境,也忽視了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礎,即企業所具有的資源。

資源學派以沃納菲爾特(B。Welnerfelt)、科利斯(David Collis)和蒙哥馬利(Cynthia A。montgomery)等人為代表,其主要觀點是企業競爭優勢來源於企業擁有或支配的資源。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獲勝,需要對具有價值性、稀缺性、非模仿性、非流動性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對非物質性的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企業憑借這些關鍵資源可以獲取經濟租金。資源學派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結構學派的缺陷,與能力學派互相補充,從企業內部尋求競爭優勢的來源。

筆者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企業內部,從企業自身資源和能力的條件下尋找企業競爭力的答案是最科學的研究方向,事物的發展取決於內因,內因永遠是主要矛盾。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競爭力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企業競爭力主要取決於企業所擁有的無形資源,或者更具體一點說是無形資本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個企業競爭力的大小,而無形資本的形成取決於企業內部的核心能力,主要是創新的能力。因此,國有企業要想提高競爭力,就必須對無形資本進行再造,從打造核心能力開始培育無形資本,隨著無形資本再造進程的開展,無形資本數量和質量會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最終會得到大大提高。

本書將重點在經濟全球化和無形資本擴張的背景下,對無形資本和競爭力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並對管理學中流程再造的概念進行泛化,用於論述無形資本再造,把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的合理內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和國有企業的現狀,探討國有企業如何實現無形資本再造,提高競爭力,抵禦發達國家無形資本擴張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