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02年年底,三星集團已經躋身全球IT行業前20名,連一向驕傲的索尼都為之汗顏。
反觀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則紛紛在變革麵前踟躕不前,最終喪失了很多可以占領市場的機會。早在1995年,當李健熙準備重振三星的時候,還把中國家電企業作為現實的對手。甚至專門對海爾的白色家電戰略作過分析,10年後的今天,三星的年營業額大約為韓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4,公司的市值約占韓國上市公司總市值的60%,三星成了真正的世界名牌。而中國的家電企業呢?隻不過還在繼續“探討”國際化是什麼模式,甚至還在為所謂的“歐洲模式”和“日韓模式”爭得麵紅耳赤。
但是,和三星的成功相比,變革失敗的例子似乎更多,這也是很多企業在變革麵前猶豫的原因。
變革是為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但是變革本身也具有不確定性。變革不一定都會取得成功,但如果因此就要拒絕變革,顯然是在因噎廢食。如果格力能把影響變革的常見原因找出來,引以為戒,無疑會對格力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時機。
古人在打仗的時候非常強調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時機不到,縱是天才也難免有力無處使。諸葛亮還要借到東風才敢出軍,可見時機的重要性。時機是可以創造出來的,任正非不斷向員工灌輸“華為的冬天”的思想,那不是在喊“狼來了”,也不是故作姿態,那是在創造一種可以隨時進行變革的環境。當危機的意識時時刻刻都在員工的腦子裏徘徊時,公司一旦采取變革措施,他們就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且會非常合作。反之,如果公司高層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宣布變革,就很容易受到員工的抵製,因為他們沒有心理基礎。
在董明珠退休之前,格力估計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因為即使董明珠再次對格力進行大的變革,她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決不會和格力既有的企業文化互相抵觸。最怕的是一旦新接班人上台,“新官上任三把火”,會毀掉她苦心建立的格力企業文化。
假如格力的接班人接受不了董明珠的風格,那麼他要改變格力企業文化的可能性就會很大。如果他比較聰明,采取緩慢、持續改革的方式,也許不會給格力帶來影響;假如他采取顛覆式的改革,那就很可能給格裏帶來災難。這一點,將會是董明珠在選擇接班人時不得不麵對的問題。而且,也會成為她選擇接班人的一個衡量維度。
二、組織保障。
毫無疑問,董明珠對格力進行的多次變革能夠成功,朱江洪的支持與她強硬的執行能力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經過多年對人才的培養,董明珠也一定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隊伍班底。這個隊伍,無論是在做事風格上還是在經營理念上,應該更傾向於董明珠。這對董明珠的變革有很大的支持作用,但同時也很可能給接班人的變革帶來阻力。
一旦接班人的變革觸及了先由企業管理層的利益,那麼變革很可能就進行不下去。如果考慮到格力的國有性質,這種可能性就會變大。
因此,董明珠在退役之前,就必須在企業的製度和文化上進行規範,通過製度和文化的驅動,使未來的變革既不至於因為個人權利的膨脹而變得沒有約束,充滿隨意性,也不至於因為管理層的抵製,而使對企業有利的變革流於破產。
三、設想、目標的作用以及對設想和目標的傳播。
無論是董明珠還是格力未來的接班人都必須意識到,變革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幾個人的事情,而是企業所有人員的事情。因此,作為變革的提出者與主導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造勢”,要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變革的重要性,同時要讓每一個人都看到變革後的光輝前景。對於大多數員工來說,他們在變革中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如果他們看不到變革後的美好藍圖,那他們就沒有理由充滿熱情地去支持變革。因此,如何把變革的具體措施與變革的美好藍圖灌輸到每一個員工身上,就是主導變革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不然,就會出現吳士宏在TCL的一幕。
四、清除障礙。
變革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因為變革總會遇到阻力,不管是內部利益衝突、組織慣性還是對於不確定性和風險的回避。首先變革是利益的調整和再分配,自然會引發利益衝突,既得利益階層會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而千方百計阻撓變革;其次,組織是有慣性的,例如當火車頭要停下來時整個車身的慣性會迫使火車繼續前進。慣性是變革的反向作用力,是不可避免的,組織慣性同樣如此;再次,由於變革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企業對於不確定性的回避就會阻礙變革,因為變革會帶來不確定性,會給人帶來一定時期內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