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難以企及的事業高度(4)(1 / 3)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曆史規律。

華為公司老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了。今年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討論華為有什麼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麼危機,你的科室有什麼危機,你的流程的那一點有什麼危機。還能改進嗎?還能改進嗎?還能提高人均效益嗎?如果討論清楚了,那我們可能就不死,就延續了我們的生命。怎樣提高管理效率,我們每年都寫了一些管理要點,這些要點能不能對你的工作有些改進,如果改進一點,我們就前進了。

我認為,每一個企業的領導,不管是已經成功地的還是正在朝成功邁進的,都應該熟讀這篇文章。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應該反思的問題:如何看待企業已有的成功?又如何保證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張瑞敏也總是談到自己經營企業的感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無論是華為還是海爾,都是中國企業的代表,它們具有不可低估的示範力量。可如果連任正非與張瑞敏每天都是在深懷“恐懼”中帶領企業前進,其他人又憑什麼對自己企業的發展盲目的樂觀?

和這兩家企業相比,格力隻是一家優秀的後來者,無論是總體實力還是影響力,格力也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在很大程度上,董明珠對未來的判斷將影響格力的發展。格力十幾年來的高速發展,依賴的是董式風格的經營理念和朱江洪的良好配合,而這兩個人在年齡上都已經接近退休的年齡。兩個人離開後,格力會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還是一個未知數。

一個公司要做好,需要有一個好的企業家,但一個企業要持續,卻依賴於它的製度和文化的創新。

格力要想走的長遠,董明珠就必須在製度和文化的創新上下功夫,同時,接班人的選擇也將決定著格力的未來。

通常來講,大多數企業在“第一次創業”成功中,大都包含著兩個基本的“特點”:第一,創始人對市場或技術的“創新”;第二,好的“市場機遇”或“時運”。這兩個特點在格力的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朱江洪技術上的研發能力加上董明珠市場創新方麵的天賦,使格力空調無論在質量還是銷售渠道上,都具備了強大的競爭能力。而格力創建時,空調在國內還隻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行業,這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意味著市場的廣闊。

現在,已經到達一個山頭的格力勢必要麵對著“第二次創業”的挑戰。危機總是時時刻刻伴隨在企業身邊,格力要想走出各種危機帶來的死亡地帶,就必須創立新的生長邏輯。你必須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自己的戰略和未來在哪裏。

變革與創新,是董明珠的拿手戲,而這也是現代企業占領市場的殺手鐧,格力未來的成功,必將仍然依賴變革與創新。

三星經過變革脫胎換骨,已經成為一個變革成功的經典案例,而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的那句名言“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也成為變革者最大的精神支柱。

1987年,李健熙從父親李秉哲喆手中接過三星集團這個大攤子,1993年開始重塑三星,並且提出了這個“除了妻兒都要變”的口號。

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於是,變革就從改變上下班工作時間開始,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兩上小時上班。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不可及。

三星人從此意識到“改革開始了”,很多人從以前的閑散的心態中恢複過來,開始利用早下班的時間學習外語、培訓進修,這些努力為日後三星集團擴展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時,韓國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強烈影響,很多韓國大企業紛紛破產倒閉,舉國上下損失嚴重,三星集團也難免受到影響。危機重重下,李健熙決心再次重整三星,他對員工說:“為了公司,生命、財產,甚至名譽都可以拋棄。”

李健熙擁有如此強烈的危機感與決心,在他的帶領下,三星集團製定了明確的戰略方向,堅定不移地執行戰略,變革在不斷推進,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