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難以企及的事業高度(2)(2 / 3)

在政府“自主創新”口號的影響下,企業的模仿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客觀地講,這其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模仿本身有它獨特的優勢,而且,任何企業的創新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因此,我們在批判那些低級的“拿來主義”者的時候,也應該辯證地看待創新與高級模仿之間的關係。

模仿所要承擔的風險並不比創新小多少。現在幾乎所有的行業市場變化都很快,對於創新者而言,可能產品正好滿足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需求,而模仿者由於“遲到”,很可能會錯過市場最好的時機,更甚者連“殘羹剩汁”都得不到。其次,模仿者如果不考慮自己的實力和經驗,盲目跟進,也可能麵臨風險。比如有的公司的新戰略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製定出來的,如果模仿者不具備這種經驗,就很難模仿成功。這有點像一個初中生偏要跟著大學生去學習微積分,沒有高中學習的基礎,是學不來的。

模仿和創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位關係,可解釋如下:

一、跟進模仿就是適應性創新。

在通常人們的意識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可是對一個機構組織來說遠不僅如此,現在媒體一直在強調的“自主創新”,似乎不僅僅包括技術層麵,思想創新、管理創新、體製創新、文化創新更為迫切和需要。當然對中國絕大部分企業來說,這些說法都是隔靴搔癢,對他們來說明年的今天還活著,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他們大多數的實力和規模與所謂世界500強標準來衡量,簡直螞蟻撼動大象,沒有可比性,拿那些大企業的創新模式套在這些企業,無疑大炮打蚊子,沒有多少價值。

這其實也反映了中國企業目前所麵臨的一種困境。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剛剛起步不久的中國企業突然間麵對著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西方企業,而無論在管理經驗還是在市場經濟的成熟度上,我們顯然都處於弱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用“後農業時代”的思維方式和經濟實力去模仿西方的“後工業時代”的一些戰略管理,就很可能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狀。

和西方相比,中國的企業最起碼缺少了近百年的市場經驗和工業經曆,這一缺失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是先天性身體虛弱,就如一個還沒長全身體的少年突然要對抗成年人帶來的壓力,其難度可想而知。也恰恰因為此,很多企業選擇了拔苗助長式的成長道路,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了一個“巨人”,但由於先天虛弱,一旦打擊來臨,就沒有了任何抵抗力。

二、率先模仿就是創新。

對已經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中小型企業來講,率先模仿就是創新,能夠在技術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消費的不對稱、空間與時間的不對稱情況下,開展一次有效的先發製人的模仿運動,就是創新!該階段自己沒必要投入太多的研發費用或者開發自己的管理製度。找到對你最有參考性的標杆企業,率先模仿,就能獲得一定階段的市場領先優勢,這樣的企業不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發部,但必須有自己市場情報分析係統,能夠對相關業態進行研究,找到率先要模仿的對象。

當然選擇被模仿的企業,不一定是本行業的,相關性的行業或許更有借鑒意義,另外跨行業的模仿或許帶來的更好的發展,但對該行業的背景和特征缺乏了解,必須進行區分。比如一家曾經從加工貿易的服裝企業,曾經去法國找到一家服裝的繡花工藝,和一家襪子款式,進行模仿,率先在國內推出具有4重繡花工藝的全黑套裙。因為款式新穎,而且適合身材中老年女性審美標準,在東北市場、東南亞市場,尤其是伊斯蘭國家大受歡迎。銷售額從300萬立刻提升到4000多萬。因此找到關鍵模仿的對象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的對象未必參照最頂級大企業,而是找自己合適的能模仿得來的企業做為榜樣。

還有選擇模仿跟進的時機也很關鍵,時機合適,事半功倍,時機未到,事倍功半,正如當年的新天葡萄酒在國內葡萄酒市場還遠未成熟的情況,率先照搬照抄的國外的“把葡萄酒當作啤酒賣的”模式,采取低價策略,力推“葡萄酒普及運動”,結果4億元消耗完畢,公司總部也從上海浦東搬回了新疆。殊不知,國外的葡萄酒市場已經培育了數百年,中國才剛剛開始,在不恰當的時間,不恰當的地區,硬搬別人的套路,隻能做變成他人的鋪路石了。

當然抓住時機,有的時候沒必做到100%的模仿,彼得斯說過:“假如為了產品最後1%的完滿性所作的努力,可能導致市場的喪失,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