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難以企及的事業高度(1)(1 / 3)

1移植的樹是怎麼死掉的

——中國企業管理混亂的真正原因

西方管理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遭遇滑鐵盧,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本土化的管理趁機崛起,“中國式管理”大行其道,也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哪種管理方式更適合中國企業的發展,成為管理專家、學者們辯論不休的話題。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可是,人們偏偏在簡單的問題上出了“大問題”,這不是問題本身的原因,這是人的原因。

如果有誰覺得中西管理哪個更好、哪個更適合中國企業這個問題值得大辯特辯,那麼請回答我如下問題:

一、西方管理在西方給企業帶來的是不利的一麵還是有利的一麵?假設優點和缺點總是同時存在,那麼在西方式管理中,優點大還是缺點大?

二、中式管理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是有利的一麵還是不利的一麵?假設優點和缺點總是同時存在,那麼在中式管理中,優點大還是缺點大?

三、人性是不是具有普遍性?西方的現代管理是不是以人性為基礎的?

如果這三個問題讀者弄明白了,我覺得再去辯論中國企業該去選擇哪一方,就顯得多餘。

如果讀者還不明白我在說什麼,那我說得再明確一點:把董明珠隨便扔到一個企業去,不管這個企業原來的管理是多麼的混亂,也不管這個企業采用的是西式管理還是中式管理,結果會怎麼樣?隻要把管理權完全放給董明珠,她保準會在原來的管理方式上讓企業變得規範。

這才是關鍵點。任何還在辯論孰優孰劣的管理人士都一定要看這句話:

再好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嚴格執行,那不是管理模式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既然是人的問題,那我們隻需要解決人的問題就行了,又為什麼去辯論管理模式的優劣呢?

是誰說西式管理不適合中國本土的文化?讓他跳出來,問問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業中被實行,是西方管理先提出來的還是中式管理先提出來的?

那些鼓吹中式管理的人,最大的武器是什麼?還不是“以人為本”?既然是以人為本,那就是說以“人性”為本,誰敢說在人性上麵,東方人和西方人截然不同?

對。有人開始狡辯,西方管理在中國遭遇失敗,是因為西方管理難以適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思維,因此,要想管理好中國的企業,就必須采取適合中國人文化思維的中式管理。

這些狡辯的人不敢再說下去,因為再說下去就會把西式管理為什麼在中國失敗的真正原因給抖摟出來。

原因是什麼?那些喜歡討好企業家的管理學者們是不會告訴你的。讓我來告訴你,西式管理不是不能管理好中國的員工,恰恰相反,西式管理最能約束中國人散漫的責任意識。但同時,它也製約了中國企業老板的權力。

有誰敢說西式管理是違背人性的?又有誰敢承認中國的員工是最不好管理的?

隨便找一個工作的人問一下(老板及高層管理人員除外),他是喜歡具有明確責任範疇的西式管理還是工作責任界限不清楚,特別“人性化”的中式管理?他是喜歡工作和生活時間明確分離的西式管理還是喜歡工作時間和加班時間總是混合在一起的中式管理?

我敢打保票,站在普通員工的立場上,我隻會選擇西式管理而不是什麼中式管理。因為嚴格的西方式管理能保證我的權益而對我沒有任何的損失。

那為什麼西式管理在中國還是不斷失敗了?因為西式管理保證了員工的權益,卻製約了老板的權力。

問題就這麼簡單,真正讓西式管理在中國遭遇失敗的,不是員工的不合作,而是老板的不合作。抵製西式管理,首先對西式管理產生破壞性的,不是員工,反而恰恰是引進西式管理的企業老板。

假如企業能夠做到“令到必行”,員工無論是樂意接受還是不樂意接受,站在生存的角度(沒人會懷疑中國目前的就業形勢),他最終都隻能選擇接受。老板(包括各種高層管理人員)則不一樣,因為嚴格地遵守企業製度,會限製他的權力,使他不能夠隨意根據自己的意誌做事,這無疑是很多中國的企業老板難以接受的。

所以,很多企業在引進管理模式的時候,往往是隻讓員工遵守,老板及高層人員則不在管理製度之內。上行下效,隻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電燈的行為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式管理恰恰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國企業老板的心態,因為中式管理比較強調靈活性,因人而治。事實上,任何一個組織,當它變得非常龐大的時候,人治的效果一定不如法治。即使組織規模非常小,公司隻有幾個人,人治的弊端也會非常大,因為人治靠的是感性,而感性是最不可靠的。它惟一的好處就是給老板隨意行使權力帶來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