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2日韋爾奇宣布與家庭建物高科技產品製造商霍尼韋爾公司簽署購並協議,以450億美元的免稅換股方式買下該公司,並承受該公司的債務。合並後新公司的部分產品將采用GE-Honeywell雙品牌名稱。核心事業包括:航電、自動控製、材料與新的小型渦輪機技術。韋爾奇頗為自得地說:“它們將與GE的SixSigma、Services、Globalization、e-Business四大業務完美互補。”
但其後問題接踵而至,由於兩家公司都是跨國性大型航空、塑料、化學、電子與發電設備集團,因此該項合並案不但需要雙方股東同意,還將受到政府反托拉斯官員的審查。顯然韋爾奇對GE的政府公關能力過於自信了。雖然美國政府、加拿大政府先後同意了這項並購。但歐盟委員會卻在此時突出一腳,把GE和韋爾奇絆了個大跟頭。歐盟委員會要求為避免壟斷,GE必須分離霍尼韋爾的大量業務。韋爾奇為盡快完成購並,同意將霍尼韋爾的噴射引擎與部分航空電子產品等大約62億美元的產品出售,並承諾不將GE資本航天服務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與霍尼韋爾的航空電子部門合並。但最終歐盟委員會認為GE下屬該事業集團仍將成為囊括航天、金融與媒體的壟斷性公司。與此同時,被GE突然捧打出局的UT公司,在GE與霍尼韋爾達成收購意向的情況下,已經準備隻要歐盟委員會否決並購,就再次出麵申購霍尼韋爾。
這一問題之所以出現,就在於美國與歐盟判定壟斷標準不同。美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對於壟斷的判定標準是認可壟斷企業的出現,但不認可壟斷行為。隻要壟斷企業不給消費者帶來負麵影響,合並後的企業不排斥競爭,就可以出現壟斷市場的企業。而歐盟委員會則禁止壟斷企業的出現。按照歐盟的法律,歐盟委員會有權對合並後全球整體年銷售額42億美元(50億歐元)、在歐洲整體銷售額超過2150萬美元(2500萬歐元)的合並交易做出否決或實施限製,即使公司總部不在歐洲也適用。
這場並購被否決創下由歐洲單方麵否決美國公司合並交易的先例,且出現了同一套反壟斷規則卻得出完全相反結果的怪現象。美國方麵之所以表決通過,是因為看到其中附帶的維護競爭程度的補救措施,發現這兩家公司的市場存在重疊,具體而言就是直升機引擎及其維護。而歐盟反對的理由在於一旦收購成功,通用電氣會將兩家的核心產品:噴氣客機引擎與飛機電氣設備捆綁銷售。歐盟一方麵承認這將在中短期內使消費者得到廉價的產品,另一方麵則擔心GE的競爭對手的利潤大幅減少,長此下去勢必將降低航空業的競爭程度,此後這種擔心占了上風,導致並購案被否決。
經曆了這次失敗以後,韋爾奇在並購中再也不過分自信了。但這並不是說GE就停止了擴張的步伐,而隻是以更加沉穩的手段,在綜合考慮各種可能性因素的基礎之上,穩步地推進。韋爾奇時刻告訴自己,並購不是消除競爭對手,而是融合各種有價值的因素,讓自己成為最有生命力的企業。這就好比吃魚不能吃快了,吃快了會刺著嘴。
哈佛觀點:資本裂變的擴張
資本運作,又稱資本運營,是利用資本裂變的形式,迅速擴充企業實力、市場占有率的一種方式。它包括:原有組織形式的解體,如企業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企業;保持組織形式不變,進行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運作等。資本裂變包含著資本擴張的概念,同時又包含著資本擴張後進行一係列的裂變行為,通過專業分工、產業分裂等方式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整個過程。
在現有的資本結構下,企業可以通過內部積累、追加投資、吸納外部資源即兼並和收購等方式使企業資本規模擴大。根據產權流動的不同軌道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橫向型資本裂變,縱向型資本裂變和混合型資本裂變。
橫向型資本裂變,是指交易雙方屬於同一產業或部門,產品相同或相似,為了實現規模經營而進行的產權交易。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競爭者的數量,增強了企業的市場支配力,還改善了行業的結構,解決了市場有限性與行業整體生產能力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