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月的交往接觸,1997年9月16日,譚木匠公司正式在重慶市建行萬州區分行開戶。也就在這一年,“譚木匠”公司開發出牛角梳等20多個品種,形成了梳子係列。天然木梳經全國社會評價調查,被確認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譚傳華本人被評為重慶市殘疾人自強先進個人。
譚傳華清醒地記得,一位美國記者做過一個社會調查,100年前登記注冊的公司,存活至今的僅有幾家,存活的原因隻有一個--始終貫徹服務理念,凡是一開始就想賺錢的,早就不複存在了。因此,譚傳華把“隻有好人品,才有好產品”作為企業理念,把“市場靠鑿,意誌靠磨,關係靠梳,收獲靠壓”作為經營理念,他要創造一個永遠的“譚木匠”品牌。
早在1997年,許多商家就要求譚木匠公司增加批發業務,但譚木匠未予采納,令他們百思不解:批發是廠家快捷銷售的渠道,譚傳華怎麼見錢不賺呢?在2001年3月13日湖南衛視《步步為贏》節目中,一位女選手麵對特邀嘉賓譚傳華的這一提問,說:“批發量雖大,但可能很快讓假冒偽劣充斥於市,魚目混珠,影響品牌。”譚傳華頻頻點頭。
譚傳華說:三株、巨人爬上去快,但下來得也快。他對公司的發展堅持“爬坡”的速度。他要走的是一條名牌之路,“寧走慢,必走好。”
一直到1999年底,譚木匠公司采取的都是業務員走出去推銷的辦法,盡管銷勢很好,但由於是先發貨,後收款,造成了不少呆賬、死賬。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重塑品牌形象,譚傳華果斷決定,棄掉原來流通不暢的銷售網絡,從2000年開始走專賣店道路,由於產品的知名度高,很快從萬州開始,發展到南充、成都、重慶、武漢、西安等地。為了進一步突出品牌特色,公司一改所有專賣店的傳統形象,請專業人員設計專賣店格局,實行布局、擺設、裝潢、服務、場地規模五統一,使其擁有古色古香的外部形象和濃厚的文化內涵,以及高水平的服務。現在的專賣店,清一色的20到30平方米的店麵,統一采用紅木色為標準色,具有沉著古樸傳統自然的特點,店內以古色古香的木料裝飾出各種木工用具,牆上有譚傳華的漫畫形象,書有“好木沉香”、“我善治木”、“千年木梳,萬年情緣”、“把木頭做出味道來”的句子,尤其是“譚木匠”招牌幾個字更具特色,“譚”字為漢隸書,“木”字為木工推刨和木工角尺的巧妙組合,“匠”字為象形字,可隱約看出在簡陋的作坊間,一木匠正俯身在木凳上用力推木料的圖案,在都市林立的店麵中,它們獨樹一幟,格外引人注目。
譚木匠梳子成為廠家和經營者共同的財富。2000年,山西臨汾市一男青年,在本市開了一個專賣店,然後在太原、北京各開一個,當年獲利100萬元。加盟者的信心進一步增強了譚傳華扶持培養一批高水平專賣店,做百年老店的信心。
他一方麵要求店主樹立與公司同樣的經營理念,另一方麵告誡經營者,譚木匠隻是區域名牌,不要以名牌自居,隻有以優異的產品質量、優質的服務,才能撐起公司的形象,隻有擁有鐵杆消費群體,才能讓專賣店成為百年老店,否則很快就會被市場大潮所吞沒。
為了去粗存精,2000年暑期,他請大學生秘密查訪各大城市專賣店的服務質量,五月,對服務水平不高的5家專賣店果斷地予以清除。
2001年春節過後,譚木匠第三次搬家,把公司的銷售部從萬州遷到了重慶主城區,以謀求更大發展。
對於宣傳,許多企業求之不得,甚至不惜重金,但譚傳華卻從1998年以後對媒體采取盡量回避的態度,他說他辦企業,主張少一些浮躁和喋喋不休,多做實在事,不想張揚,隻想靠美譽度換取公司的良好形象。這與麥當勞、肯德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譚木匠”公司的魅力卻又擋都擋不住,湖南衛視3月19日《步步為贏》、山東衛視3月19日《現代生活雜誌、商務進行時》都對譚木匠公司予以了專題報道,電視台沒要一分一厘。
如今,譚傳華的梳子係列已發展到了300多個品種,專賣店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一共90多家,員工人數超過200人,年產值已達數千萬元。
2.“中國結”編出大市場
1955年,李平出生於上海,但她從小跟著外公外婆在浙江無錫月城橋村長大。李平的外婆是該村有名的巧手,常常用紅頭繩編成蝴蝶結和各種小動物給她,慢慢地,小李平對手工藝著了迷,這為她以後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李平從河北師大畢業並留校任教,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1989年,她被學校推選到中科院進修。在中科院的圖書館裏,她從許多古籍中的古圖譜上了解到中國結獨特的編法,從此,要恢複流散的“中國結”編結藝術的夢想深深地埋在了李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