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說了,我是不會買你的梳子的。譚傳華也火了:“我隻希望你把梳子擺上櫃台,你不同意,我就再來十次、二十次、三十次,總之我要說服你,因為你的商場信譽好,我看重的就是這些,我的產品要是賣不動,三天後你不用通知我,你自己燒掉就行。”經理最後答應試一下--代銷,三天銷出了幾十把,他又打電話叫公司再送500把。
盡管他做出了最大努力,但迎接他的還是這樣一個結局:貸款32萬元,賬麵收入不到3000元。
好在譚傳華並沒有趴下,多次深陷絕境的流浪生活讓他永遠堅強,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廠子,認真進行市場分析,發現虧損的原因在於產品質量差,缺乏市場競爭力,而質量差的根源就在於技術和設備落後。
1994年上半年,譚傳華在全國十幾家同類企業都沒有專用設備的情況下,投資30萬元,進行了設備改造,生產出先生、小姐牌水磨黃楊木梳。7月,在‘94四川名優新產品博覽會上,他的小木梳獨樹一幟,轟動了大市場,四天零售了9600元。成都一家進出口公司執意要貨,當譚傳華左手簽完合同時,他淚花閃閃:“我的廠子活了,60多號人活了,我可以見江東父老了!”當年,企業產值就達65萬元,譚傳華終於走出了困境。
譚傳華初獲成功,但他並不滿足,他要把這小小木梳做成全國知名品牌,因此他對產品的商標名並不滿意。從某種意義上講,“三峽”牌隻有地理特征而沒有消費內涵,要想使產品打出知名度,必須重新命名。100多年前,譚傳華的曾祖父靠祖傳的木匠手藝,小有家財,民國36年,到曾祖父去世時,已被他的祖父吸鴉片和賭博敗光了。他的奶奶主動讓保長把丈夫抓去當了壯丁,第二年,戰死在長沙。譚傳華的父親改行作了裁縫,但在燙衣服時燙壞了衣服,被師傅一熨鬥砸破了頭,他發誓重操木匠舊業,重現祖上榮光。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民間享有了較高聲譽。譚傳華想起這段家史,決定打出“譚木匠”品牌。1995年12月,他把產品商標更名為“譚木匠”並正式推向全國市場。但這時公司有企業創建時的庫存梳子15萬把,工人們建議趁品牌已經打響,夾在新產品中銷出去。譚傳華一錘定音:燒!他知道,眼前雖然燒掉了幾十萬塊錢,但這一燒能澆鑄一種信譽和品牌,它們將帶給他不知多少個幾十萬!事實證明,他的眼光沒有錯,經過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正大綜藝》等王牌欄目的廣告炒作,譚木匠木梳迅速走紅,產值每年都以3倍的速度遞增。
1997年,譚傳華幹了一件大事情。那一年,譚木匠公司員工150人,殘疾人占生產人員總數的63%,作為企業老總的譚傳華,反複想到一個問題,全國生產木梳的廠家起點都低,誰走在前麵,誰就可以領導這一行業,他想從設備、包裝、材料處理、款式等全方位進行技改,做這一行的“領導者”.
但是,他缺乏足夠的資金。創業階段支持譚木匠公司的是一家信用聯社,1997年譚木匠公司提出的貸款額度是150萬元。按說公司的總資產是600萬元,負債才190萬元,且公司連續兩年利稅增加了幾倍,四年來,無一筆超期貸款,貸這點款是沒風險的,但這家銀行當年的貸款額不僅沒增加一分一厘,反而減少了20萬元。
當時,譚木匠公司在西安、成都、重慶、武漢等大城市加強了廣告宣傳,同時在《經濟半小時》、《正大綜藝》插播廣告,每年的廣告費支出達1000多萬元,當譚傳華和信貸科長為增加幾十萬貸款費盡口舌時,該科長不但不為所動,反而說了一句:“你們少打點廣告,不就節約了100多萬元嗎?”
譚傳華陷入沉思之中,在企業和銀行之間,銀行好像有種優勢,對企業居高臨下,廠長、經理都圍著銀行轉。銀行也是企業,也是在做生意,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招聘銀行?
譚傳華含著熱淚,寫出了招聘啟事,發出了“我們需要一個好銀行”的呼喚。《招聘銀行啟事》於1997年8月20日刊登在《重慶商報》上,總編邱遠勳寫了《企業家需要銀行家托起,譚木匠公司招聘銀行》發在頭版頭條。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舉迅速在全國激起了強烈反響,《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鄉鎮企業報》等刊發消息評論,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與完善金融體製改革的討論迅速在各大媒體掀起,陝西、山東等省電視台、廣播電台都把目光投向了譚木匠公司。
譚木匠木梳梳出了一條爆炸性新聞,也給自己打了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廣告。譚傳華又火了一把。
寫招聘啟事時,譚傳華想到,雖然自己的啟事登出去,幫廠長經理喊出了心聲,但可能會得罪銀行,自斷財路,因此做了打幾年艱苦“遊擊戰”的準備。他沒想到,金融界很快對此作出了反應。當天下午,一家新加坡公司設在重慶的分支機構即拋出“繡球”,邀請譚傳華麵談,8月2日上午,重慶市建行薄行長責成萬州區建行與譚木匠公司洽談,與此同時,重慶一投資代理商也向公司轉達了美洲銀行及花旗銀行的考察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