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已有無數成功的案例表明,小產品能夠贏得大市場,這些案例盡管內容差異很大,但都可以給我們以各種各樣的啟迪。
1.小木梳梳出大財富
1975年,17歲的四川青年譚傳華因淘氣玩雷管時炸傷了手,右手被從腕部截去。輟學後的他並沒有深陷在懊悔中,而是把自己反鎖在房裏,用45天的時間抄了一本古醫書《活人心法》,當他走出房門時,左手和原右手寫的字已差不多一樣了。不久,他被村上小學聘去,當了5年民辦教師。
1980年暑假,譚傳華被特邀參加四川開縣教育先進工作者表彰會。會上,上級的工作表彰給了他一種成就感。但一個校長瞟了他一眼,跟旁人說:“一個人殘腳斷手,多難看,多可憐,要是我殘了,自殺了事。”譚傳華聽到這番話,自尊受到了深深的傷害,一氣之下棄職單幹。那時,他心中有一個崇高的理想,那就是當一個畫家。雨果和艾蕪經受生活的磨煉的故事使他念念不忘,他決定像他們一樣去經曆人間滄桑,畫出傳世之作。在父親的支持下,他帶了50元錢,於1981年初冬時節,背上一個桶包一個畫夾,開始了流浪打工生涯。
他的路線是西南、華南、華北、西北、華中……但他還沒走出西南,便用光了錢,又當了手表,困在了昆明,三天三夜沒吃一口熱飯。他住不起旅館,在一個牆角蹲下來,被一盆水淋得透心涼,冷得發抖的他鑽進農家的稻草堆裏,又被當作小偷抓起來,訊問了半天。他到昆明市民政局救濟科和市政府接待室尋求幫助,但一無所獲,饑寒交迫的他隻好走進春城飯店,安心做一回叫花子。
當他看見吃飯的人起身離桌,正準備伸手抓盤中的剩菜時,那男人哼了一聲,回頭把剩下的酒潑在殘雞上。
自尊和果腹,譚傳華選擇了前者,空著肚子走出春城飯店,他在昆明火車站背著畫夾瞎逛。
一個年輕人走攏來,問他:“你是畫畫的?”他點了點頭。年輕人又說:“你給我畫一張,畫得像,我給你兩元錢。”
譚傳華得到了兩元錢,他迫不及待地在近旁的麵食店買了6個饅頭,舀了一大碗溫開水,肚子飽了,他哭了。出門在外,隻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第二天,他掙了3.5元,第三天,掙了5元。從此,他走一路畫一路,掙得了生活費和住宿費,遊曆了武漢、上海、北京、烏魯木齊、鄭州……1983年3月,譚傳華雖然身無分文回到開縣嶽溪鎮,但他卻得到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開闊了眼界,培養了一往無前的拚勁和韌勁。
這時,建築業開始興旺,譚傳華果斷地辦起了預製場,因為是全鎮第一家,他賺了錢。1989年,精神消費西風東漸,他丟了預製場,進縣城開了一家花店,因為是全縣首家,他又賺了錢。3年之後,鮮花店滿城都是,他毅然放棄生意,進四川美術學院進修美術。
1992年下半年,從成都回來的譚傳華受木雕大王張果喜的啟發,招了10多個工人,在開縣辦起了黃楊木雕刻廠,手工作坊式的生產,質量不過關,銷路不好,6萬元血汗錢虧得片甲不留。
譚傳華四處尋找商機。在深圳,他聽到一個信息,說木梳有銷路,回來後,他拜訪了一位老製梳人,這位老人對他唱了一段古巴蜀歌謠:“文要拜相,武要拜侯,黃楊木梳盡了頭。”
他暗暗驚喜,自己找到了一個發財的好項目,木梳消費雖然是最普通的日用消費,但正是它的普通性注定了使用的廣泛性。中國有十二億人口,隻要有一億人梳他的梳子,就夠忙一輩子了。他從縣城搬到了萬州城區,要大幹一番,他與萬縣市農科所協商,用廢棄的豬圈改作廠房,掛出了三峽工藝品有限公司的招牌,組織了10多人,運用黃楊木開始了作坊式的梳子製作。
1993年4月,第一批三峽牌木梳生產出來了。譚傳華派四個工人,每人挎一籃木梳到市區去賣。他和他們約定,誰賣了第一把都要打電話回來。他守在電話機房,一步也不離開,電話響了,他抓起來接是別人的,電話又響了,還是別人的……整整一天,他接了十多個電話,但沒有一個是他的。天黑時,四個工人回來了,就賣了一把,兩元錢。他想哭又不敢哭,因為手下人都在望著他。他說:“雖然隻賣了一把,但隻要有人買,就說明我們的梳子有銷路。”第二天,賣了17元錢。他給工人打氣也給自己打氣:這是昨天的八倍多,有希望!這兩天所賣的19元錢,細心的譚傳華保存了下來,作了塑封,現保存在公司的檔案中。
一個新興的小企業,一種沒有名氣的小商品想占有市場實在是太難了。他堅信:沒有攻不下的市場,隻有攻不下的人。譚傳華公司的推銷員上門推銷,經常被大商場的經理哄出大門。
倔強的譚傳華走上了親自推銷的道路。他跑了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各大商場,吃盡了酸甜苦辣。
當他到一家商場推銷時,那商場的業務員根本不屑於他這個老板,麵對他的笑容,衝他大喊:“滾出去。”並關上了門。一邊是企業等待產品銷售出去後回籠資金,另一邊是商場不予接收,那天,他和一個業務員站在辦公室門外,徘徊了整整半個小時,但他始終沒讓盈在眼眶中的淚水掉下來。在成都一家商場,他去了5次,人家都不理睬,去第6次時,經理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