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嚴重危害企業利潤率的前提下,可否將它刪除?
它相對於企業的需要是否過於特殊化?可不可以剪除這種特殊以節省開支?例如,明明一輛普通牌子的車就可以了,你卻在使用多輛高級的房車。
它的開支是否已超過了創造的利潤?
是否有其他更便宜的辦法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改變公司程序或裝配一台新電腦等?
把事情轉交給外麵的人去做並與之簽約,會不會更便宜?
在不危害企業的條件下,可否降低這樣做的頻率?
其他的企業如何達到同樣的效果?
假設你想重新開業,你還會有這項開支嗎?
是否出現了重複做功?一項任務可否與另一項相結合,而後者已經在企業的其他地方事先完成了?
有沒有人對這項開支負責?他們如何愉快地履行職責?
上一次拿到有競爭力的報價是在什麼時候?對供應商的選擇是不是已經出於一種習慣、方便,而不是出於經濟的考慮?
這些問題針對你所有的開支,其中最明智的做法還是首先集中在最大的開支上。開支越大,有可能節省下來的也就越多。
如果把日常的花銷集中起來,則意味著巨大的利潤潛力,這種潛力通過節約可以變成現實。通過削減日常開銷,就可以向企業全體員工發出如下信號:管理者全麵削減成本的決心是堅定的,並且這是管理者的經營哲學。
7.以精細的財務管理落實成本控製管好財務賬就是為企業當好家。
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不但要隨時知道企業花出了多少錢,花在什麼地方,誰在花,還要知道非常細節的方麵。所有產生支出的項目都已被財務人員整理好,如人工成本、房租成本、折舊成本、辦公成本、采購成本等。隻要經營者想了解某人一年來用了多少紙,或是企業一年來每個星期的打的費用,5分鍾內財務就能送過來資料。不合常規的瞞報虛報,都能在財務上顯示出來。
企業經營者隻要對所有產生支出的項目做到逐項控製,就可以避免想削減成本卻無從下手的無奈。
逐項控製的原理誰都懂,但想了不做的人很多,實際上這主要是建立體係和執行的問題。沒有非要建立這個體係的決心、非要請專業財務人員的意識,自然就無法做到。
在周圍企業都沒有這一體係的時候,經營者也許沒有壓力。但一旦企業有了這一體係,就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競爭力。在香港,大亨李嘉誠所屬的公司,其各部門都要報預算,細到電話費是多少、交通費是多少、辦公費是多少,細到什麼時候使用。上報以後,財務審計人員會把曆年的成本支出逐項調出來進行對比,看為了實現業務目標這項支出是否合理。任何注水的預算都過不了這種審計。
同時,哪些項目的支出要確保,哪些要壓縮甚至取消,也一目了然。有了成竹在胸,就能既合理地削減成本,又保證了對產品品質至關重要的支出。
8.財務核算要做到精、細、準沒有財務核算的精細,就沒有企業利潤的增加。
任何企業財務核算都不能馬虎,一定要精、準、細,否則就會出大漏洞。這一點,管理人員應該時刻切記。
現代商戰中,財務是商戰能否獲勝的生命線。過去有許多企業,產品雖然不錯,但最後仍難逃破產厄運,究其原因乃是財務周轉困難,或被倒賬等。
所以,如何做好財務管理,乃是各企業必須隨時注意的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
例如,在資金運用上要做到減少現金量的需求,加速賬款流通;縮短收賬時間;不要積存過多原料,縮短半製品的製程;成品不要多量化;有效運用機器設備;土地與建築物不一定要購買等。
財務的一個重要職能,是為決策提供依據,由此可以分析哪些產品投入少、利潤高。有的產品,毛利很高,感覺能賺不少錢。仔細計算,利潤卻遠不如某些常態的、不引人注意的產品。
比如房地產市場,從表麵看,高檔房售價高,差價也大,利潤豐厚,賣出1套,等於普通房7套。隻有清晰明了的財務計算,才能準確反映兩種投入的利潤高低。
單一看,高檔房利潤高,但房子售量少,資金回收慢,而普通住房適合市場消費能力,出售快,資金回收快。投入高檔房的資金3年才能全部收回,而普通房1年即可收回,3年內運行三次,利潤反而高於高檔房。
而這些,隻有通過財務才能夠反映出來。這就為投資方向提供了依據:投資普通住房。
財務也會提醒企業經營者,哪些支付太大,要節省;哪些投入還不夠,應加大投資力度。有了財務的反映,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才有依據。
要想做好財務核算,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必須掌握基本的理財知識。
資金準備、風險的計算、利潤的計算,這些都與財務知識搭界,私營企業老板必須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財務核算知識,一定要精細和準確。
這一項工作能反映出資金的運作情況。雖然管理人員可以充分相信自己的頭腦,但用筆記下各項收入和支出,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以清楚明白為宜。
事業一旦運作,各種費用往往會超出先前的估算,就必須修正先前計算的利潤率。許多企業在創業之初,感覺到業務運轉正常,認為是該賺到一筆錢了。但經過財務計算之後,大吃一驚,賺到了一點錢,全拖欠在客戶手中,甚至嚴重地影響到事業運轉。
準確的財務核算,使經營者清楚經營的狀況和收入。有了財務的明確數據,才可以正確安排和推進各項事務。可以拖一拖的賬款,心中有數,才知如何應對。
通過精、細、準的財務核算,企業經營者就能夠隨時把握企業的經營狀況,更好地發展企業。
9.關注隱性支出,消除隱形殺手隱形開支的增加,就是對企業的謀殺。
通常情況下,削減一分成本,會使企業增加成倍的利潤。舉例來說,假如一件產品的售價是100元,成本是90元,那麼利潤就是10元。如果企業能夠想出辦法將成本降低10元,利潤就是20元。成本隻降低了10%,但是利潤卻增加了100%.這就是削減成本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很多企業在削減成本時並不是做得很好,他們隻關心看得見的顯性成本,卻對那些不易發現的隱性成本無動於衷,對成本的控製並不全麵。
顯性成本指的是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例如,某廠商雇傭了一定數量的工人,從銀行取得了一定數量的貸款,並租用了一定數量的土地,為此,這個廠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資,向銀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這些支出便構成了該廠商生產的顯性成本。這是容易發現的部分。
而隱性成本則是指廠商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也就是機會成本。例如,為了進行生產,一個廠商除了雇傭一定數量的工人、從銀行取得一定數量的貸款和租用一定數量的土地等這些顯成本支出之外,還動用了自己的資金和土地,並親自管理企業。
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資本需要支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要支付地租,聘用了他人來管理企業需要支付薪金,那麼,同樣的道理,當廠商使用了自有生產要素時,也應該得到報酬。廠商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這筆支出應該計入成本之中。由於這筆成本支出不如顯性成本那麼明顯,故被稱為隱性成本。
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是由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所構成。要控製成本,就必須從這兩方麵著手。但實際上,由於顯性成本容易被看見,比如製造過程中原材料價格的降低、行政管理中的辦公經費、業務招待費、差旅費等,因而也就容易被抓住;由於隱性成本不容易被看見,因而很多企業就很少考慮,比如提高設備利用率、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等。
正因為如此,隱性成本對利潤的危害更為嚴重,正像大堤中的蟻穴一樣,雖然看不見,但是一旦問題足夠嚴重,整個大堤都可能被毀掉。所以,管理者在關注顯性成本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企業的隱性成本,消除這一利潤增長的隱形殺手。
隱性成本對企業的危害作用,首先體現在它的隱蔽性上,正是因為太隱蔽,事情能否發生、以及怎樣發生都不確定,所以更難認識。
其次,隱性成本具有放大作用。比如,今天省下10塊錢沒有更換舊電線,也許明天就會著火,造成10萬元的損失。
此外,隱性成本還具有爆發性,積累量越大,爆發性越強,危害也就越大。很多企業的猝死就是源於這一點。隱性成本,隱藏於財務成本之中,又遊離於財務監督之外。
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認識隱性成本的危害。比如很多打算買房的人,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購房的顯性成本上,比如單價和整套房子的總價、物業管理費以及上下班交通費等,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隱性的生活成本照樣需要關注。
有人綜合比較了各種條件後,在城市的市中心買了套房子,由於事先沒有想到隱性成本,竟然又為此多付出了很大的開支:想找個家政服務員,由於周圍都是繁華地段、高檔樓盤,竟然找不到一個家在附近的,隻好從遠地請了一個,安排住在自己家裏。由於地處市中心,價格也比原來高出很多,一個月光家政服務上,就要多增加四五百元;又是因為地處市中心,竟然連個大型的購物廣場也沒有,還得打車到很遠處購物;即使想買些生鮮蔬果,市中心的價格也要貴出很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這就是事先沒有更多地關注隱性成本所帶來的後果。
如果把上述這個案例當作是企業投資的話,那麼隱性成本對利潤的危害更是顯而易見的了。它會使企業在付出了較高的顯性成本後,再付出一筆價格不菲的隱性成本。更關鍵的是,你對隱性成本的危害很難進行確定。
正是因為隱性成本對利潤的危害更嚴重,所以對隱性成本的發現和控製更能提高利潤的增長。關鍵就是看,對這些不容易看見的隱性成本是否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有一句名言:飛機隻有在天上飛才能賺錢。這句話既是他們賺錢的秘訣,也是他們控製隱性成本的秘訣。公司專門計算過,如果每個航班節省地麵時間5分鍾,那麼每架飛機每天就能增加一個小時的飛行時間。為此,30多年來,西南航空公司使用各種辦法讓他們的飛機盡可能地在天上長時間地飛行。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公司的飛機日利用率30多年來一直名列全美航空公司之首,每架飛機一天平均有12個小時的時間在天上飛。
飛機隻要是停在機場,就要白白地浪費企業的資源,就要使企業付出大量的機會成本,即隱性成本,對企業來說就隻有失,沒有得。
正是把這種隱性成本都消除到最低,西南航空公司才獲得了其他公司實現不了的低成本優勢,能夠在虧損嚴重的航空業中一枝獨秀。
企業對隱性成本的關注,就是不僅要關注產品的成本,還要關注產品能在市場上實現的收益。這就要求企業的一切成本活動都應該以成本效益的觀念作為支配思想,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努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盡可能地提高企業的生產、工作效率,正是消除隱性成本的有效方式。
比如,日本企業為了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普遍采取加速折舊、提前報廢的方式,寧願為此繳納設備提前報廢的稅金。但是我國很多企業,設備老化、陳舊則是普遍現象,有些企業甚至采用不提成或少折舊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殊不知,這樣一來,產品的競爭力必定要下降,企業不知還要為此付出多少資金才能彌補,更不要說實現利潤的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