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公司發展太快,在短短的幾年內崛起並迅速壯大。王安內心有抑製不住的興奮,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讓王安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公司。這樣,擺在他麵前的就是一條別無選擇的路:與自己唯一的,也是最強大的對手IBM競爭,並打垮它。
IBM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實力的計算機製造公司。由於IBM公司的壟斷地位,以致在經營業務上,它顯得有點過於“橫行霸道”,該家公司的驕氣使它竟作出這樣不盡合理的規定:凡是購買IBM公司的主機,則必須購買該公司的軟件係統。這樣一來。軟件不能單獨定價,它從屬於硬件,就不可能產生出一個新的軟件工業部門。為此,美國聯邦政府一再向它施加壓力,使它不得不把軟件和硬件分開,並單獨定價,這樣就為軟件的開發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前景。這個重大的改革措施所帶來的機遇,使王安欣喜若狂,因為這是他等待已久的,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棄。他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利用他當程序編譯員時所掌握的超凡編譯本領,很快編出CA類程序係統,而與IBM搶軟件市場,一決高低。由於王安的CA分類程序係統運算程度超過了IBM的分類係統(CA比IBM的要快大約1/4,並且CA分類機器的磁道小,隻有IBM的1/2,因此CA分類機一投放市場就供不應求,以致凡是IBM的硬件用戶都不買IBM軟件,而更願買王安的分類機。這次軟件市場爭奪戰使王安大獲全勝,這鼓舞了王安公司職員的士氣,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在軟件市場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領地。
80年代初,王安計算機行銷全球,執市場牛耳。1980年,王安公司在世界105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雇傭員工3000餘人,營業額達30億美元,成為跨國大企業。身為集團首腦和大股東的王安,他自己名下的財富已達16億美元,被列為當時美國第五大富翁,並被選為美國最傑出的12位外來移民之一。1986年7月3日,美國總統裏根在實況轉播的電視攝影機前授予王安“總統自由勳章”。1989年王安又榮獲“美國發明家勳章”,與愛迪生和貝爾等大發明家齊名。至此,王安的事業和聲譽達到了頂峰。
二、王安電腦帝國的沒落
王安倒底是一個中國人,而且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人。他拒絕接受生產個人電腦的建議,即使生產也堅持“不兼容”的“組成體係”思想以及他的家族管理方式都說明了他後來的心態日趨走向封閉。是封閉的觀念葬送了這位昔日的英雄,在當今日益開放的世界裏,封閉隻會走向落後。
導致王安失敗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一)錯誤的決策
王安曾領導公司生產出了對數計算機、小型商用計算機、文字處理機及其他辦公室自動化設備,在美國的計算機領域中起了領導和先鋒的作用,這時他不愧是一位有膽識的企業家。然而後來,王安對計算機市場似乎是失去了洞察力,在公司生死攸關的時刻,他沒有及時根據市場的需要而轉變生產,而是違背了計算機普及化的原則(價廉而多功能),集中人力和財力開發高檔計算機。致使產品滯銷,客戶流失,財政支絀,債務累累,終致破產。
在80年代,美國計算機工業的發展速度每況愈下。1985年,計算機業的年增長率為20%,而1989年則降到5%,客戶們的興趣轉移到個人電腦和小型工作站,而不是小型計算機和文字處理機。一些公司為了迎合客戶的興趣,開始生產個人電腦。其實早在1979年,王安實驗室負責產品計劃和管理的副總裁蓋利諾就曾向公司建議研製個人電腦,王安的兒子王列也很支持這個建議。但王安對些卻不以為然,他不想讓公司搞什麼個人電腦,他認為搞個人電腦是“聞所未聞的荒唐事”。待個人電腦市場興起以後,對王安實驗室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顯然,個人電腦將擠掉王安賴以生存的三個產品中的兩個:“2200型”和“文字處理機”。
在嚴峻的現實和強大的挑戰麵前,王安不得不開發自己的個人電腦,並在幾周後問世。從硬件上講,王安個人電腦性能可靠,速度是IBM的電腦的三倍。但是它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