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企業經營失敗案例剖析“蘋果”落地的啟示(2)(3 / 3)

它的軟件與IBM軟件不能兼容。王安公司已經走了一個十字路口:要麼開發與IBM兼容的開放型個人電腦,要麼繼續開發研製自己係列的個人電腦和軟件。遣憾的是,王安不想過早地把寶押在IBM身上。因為王安有史以來都是依靠個人商品在市場上站住腳的。更重要的是,從利潤角度來看,王安認為:生產自己係列的個人電腦,似乎更有利於客戶,因為消費者一旦購買了你的硬件,就一定要買你的軟件。三年後,市場趨勢明顯了。與之相比,IBM個人電腦可以運行的軟件已經超過100種。然而王安個人電腦卻使用不上任何一種軟件,IBM的個人電腦標準成為了事實上的工業標準。王安實驗室耽誤了3年才做出研製與IBM匹配的個人電腦的決定。

人人都知道,王安發明的文字處理機是計算機走向個人電腦的關鍵一步,但王安僅僅邁出了第一步,卻始終沒有邁出第二步。在最重要關頭,王安的決策卻錯了,讓IBM率先邁向了個人電腦,執電腦市場牛耳。王安公司要在90年代超過IBM的豪言壯語漸漸被人淡忘了。

(二)小家庭毀了大企業

王安這位在西方闖蕩了幾十年的電腦英雄,最終還是沒有做好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製度的融合。他用自己的鐵掌控製公司長達40年。並且在他晚年,家庭和企業的發展之間,又更顧及前者。

隨著公司的發展,王安利用自己在公司中的絕對股權,對公司的組織機構進行重組,自任董事長,又命他弟弟安東尼·王任總經理,負責公司日常業務,把公司牢牢地控製在他們兩兄弟的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安就是公司,公司就是王安。隻要了解了他本人,就等於了解了他的公司。與80年代其他許多有關公司的各式各樣的故事相比,王安及其公司的故事要豐富得多。

那些公司不是嚴重腐化,就是暴露無遺的貪婪,行賄受賄。但王安衰落不是因為他的貪婪,而是王安自始至終抱有他一人或一家控製公司的幻想。王安總是一再強調,他絕不願喪失對公司的控製權,讓外人糟蹋了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我願為我自己的冒險承擔風險,隻要我在公司,我對一切成敗負責。我不主張開放投資,因為我不願讓外來的投資者受到牽累。”王安還說過,“因為我是公司的創始人,我要保持我對公司的完全控製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有沒有經營公司的能力。”從這些話中可見王安的“家族觀念”可謂根深蒂固。

1986年1月,王安任命36歲的王列為公司的總裁後,董事會的成員們就擔心王列缺乏領導公司的經驗。80年代中期以後,董事們曾多次勸說王安招聘一位專業經理,如果需要可以給王列一個讓人得以留下深刻印象的頭銜,但應避免讓王列這樣缺乏經驗的年輕人來推動這個在地球上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中生存的公司。這些董事們還要求挑選一位現有的最聰明、最有經驗的人來管理這個公司。然而王安卻說:“他(王列)是我的兒子,他能夠勝任。”有誰能夠知道,這個兒子竟是不爭氣,在一年之中讓公司虧損了4.24億美元,並使公司的股票三年中下跌了90%。與其說王列讓王安失敗了,不如說這種“家庭觀念”讓王安失敗了。

1989年8月4日,王安公司的各負責人聚集在公司創始人王安位於馬薩諸塞州林肯市的家中。

今天,他要為自己的公司再做一次大的手術。他別無選擇,就在這一天,王安作出了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決定,他向董事們宣布撤換他的兒子王列的公司董事長職務。由享利·周暫時接管公司業務,再由公司一個三人委員會負責物色接班人。這樣,王安幻想的由他一家人控製公司的美夢徹底破滅了!

一係列決策的錯誤,接班人選擇的不當和王安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這層層的危機環繞著王安公司。雖然1989年王安抱病複主大局時,股票回升了20%,王安又不惜重金聘征了米勒出售公司的部分資產,以減輕負債的壓力,然而他削減開支有限,且對電腦科技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深,未能扭轉乾坤。在1989年後的4年內共虧損16億多美元,股價也大跌為75美分(而全盛時期的股價為43美元)。在尋求集資和其他換救方法無效後,王安公司不得不於1992年申請破產。

盲目擴張自食惡果

——柯維特公司經營失敗案例剖析

JZHS法考夫開創的柯維特連鎖折扣商店,曾經被稱為一個典型美國人成功的典型。它的創始人基於一個薄利多銷的美好夢想,大膽創新,在全美發起了一場折扣、廉價零售的革命,使一家隻有一段樓梯的小型皮箱鋪發展成為年銷售額超過了千億美元的全國性連鎖店,在短短十年時間內,使公司利潤擴增14倍,創零售業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