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其石多年來致力於創新,遭到的挫折不知多少,但他們始終覺得,在研發過程中,產品也許會失敗,但技術的累積是不會失敗的。特別是當全球掀起保護知識產權的風潮,研發能力不隻為了成長,更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圖存的命脈。
科技開道,改革、創新
——中國三九集團超速發展
三九集團是由第一軍醫大學科研人員趙新先創立的。趙新先和第一軍醫大學的幾位老教授一起用15年的時間研製出“三九胃泰”;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借貸500萬元,建起南方製藥廠,投產6年,產值、利稅分別增長60倍和52倍,1992年產值超過了10億元,人均產值95萬元,利稅15.3萬元,被深圳市評為最大規模工業企業第一名、全國醫藥工業企業產值第一名。
一、科研成果:三九集團騰飛的翅膀
科研成果是人類智力勞動的成果,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今天,科研成果在社會商品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已經成為獨立存在的知識形態商品。正是依靠一味胃藥——三九胃泰,三九集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中國人的常見病中,胃病是最普遍的一種。據統計,大概每4個病人有一個是胃病患者。
古往今來,無數醫師尋求著靈丹妙藥,以減輕胃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但還沒有一種既方便又無毒性、無副作用的特效藥。20年前,當時任第一軍醫大學藥劑室主任的趙新先全力協助全軍消化專家周殿元、張萬岱二位教授,開始了新胃藥的研製工作。不久,“三九胃泰”研製成功。主要成份是三椏苦和九裏香。三椏苦和九裏香的頭兩個字,就是“三九”的最早來曆。當然,在中國人眼裏,九,還有另外一個神秘的含義,人們希冀從這個自然數中帶來吉利、帶來福氣。
南方醫院、珠江醫院首先使用了這種藥,有幾萬人試服了“三九胃泰”,遠遠超過規定的400例,總有效率達到95.7%。這種胃藥不僅是療效好,而且將傳統的中藥製成國際流行的類似袋裝雀巢咖啡式的衝劑,免除了吃一般中藥需慢火煮、熬等煩瑣工序,深受胃病患者的歡迎。
“三九胃泰”臨床15年,顯效上萬例,可開始隻能“內部使用”。醫院製劑樓日夜加班生產出來的為數有限的藥,也隻能供應附屬醫院臨床使用,無法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
一種使命感促使趙新先展開宏偉的藍圖。在總後勤部和一軍大的支持下,他隻身來到深圳辦藥廠。
當時全國有製藥廠3000家,廣東省有200多家,光深圳就有40多家。要在這如林的藥廠中拔地而起,確實需要一點勇氣和膽略。
南方製藥廠所在的筆架山在深圳的北郊,當時是特區的“南泥灣”。周圍沒有商店、沒有公共汽車,甚至沒有像樣的公路,隻有亂石、鬆樹、墳塋、蛇蟲……趙新先和他的6名助手住進了狗棚——原武警某部的警犬訓練基地,狗棚變成了設計室,趙新先揮汗如雨地趴在簡易桌上設計著一條現代化的名為NF-A的生產線。他把提取、濃縮、幹燥三道工序集中在一個450平方米的車間裏,從投料到出成品全部工藝流程由中央控製室統一操作,達到自動化、管道化、密封化,配方準確,質量穩定,沒有汙染。每天生產的藥量可供20萬人“日服兩次”。提高效率600%,而工人隻需9名。
按當時的造價,這條生產線的設備是110萬元。而廠內設備的全部投資隻有50萬。怎麼辦?是舍棄先進的設計、購置過時的設備將就投產,還是將眼光放得遠一些,從長計議?
趙新先一咬牙,把建造食堂和幹部宿舍的錢全部投了進去!他對大家說:“同誌們,我對不起大家,不能給你們一個舒適的家,等藥廠建成後,我一定加倍報答你們!”趙新先用自己的心血和赤誠換來了一座巍峨的現代化藥廠。1987年,南方製藥廠投產後的第一年銷售額1100萬元,第二年6000萬元,第三年1.6億元!五年的增長速度近60倍。
在短短5年的時間裏,南方製藥廠由“三九胃泰”一種產品發展到“正天丸”、“壯骨關節丸”、“胃必寧”、“補脾益腸丸”、“皮炎平霜”、“感冒靈”、“先鋒IV”、“先鋒V”、“菌必治”、“洋參膠囊”等20多種產品,拳頭產品“三九胃泰”、“壯骨關節丸”、“正天丸”等已暢銷海內外,“三九胃泰”成為中國第一胃藥,超過了日本胃仙和英國的胃藥。
趙新先不滿足於眼前的成就,他采取措施,不斷擴大企業的外延,在各省設分支機構,充實企業內涵,將自己的企業辦成科研、生產、銷售一條龍實體,使科研、開發、生產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