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精打細算總沒錯(2)(1 / 3)

一旦將所有的數字化整為零,按照月份來算,不管是收入預算還是支出預算,這些數字都會立刻讓你對整個財務情況有比較穩定的把握。比如,你需要三個月開發產品的時間、三個月測試和改良產品的時間,最後產品才會正式投入銷售,這樣,公司最早也得在第七個月才能有資金進賬。這還不是肯定的事兒,或許還會有一定時間的拖延,收到錢的時候可能都過了第十個月了。在第11個月的時候,收入會有所增長;第12個月的時候,繼續增長。

這樣按月度情況來進行收入預算,相對來說就會準確很多。因為30天之內可以做多少事情還是比較容易算出來的。但是如果按年來預算,往往隻能得出一個模糊的數字,而且這個數字是你的公司未必可以達到的。按照月份做出來的財務預算是比較細化的,也比較容易讓人信服。即便投資人要求你做年度預算,你也可以在月度預算的基礎上告訴對方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可靠的數據。更重要的是,這個月度收入數據是你的日常運作的關鍵參考標準。

與收入一樣,成本也是在時間的框架中一點一點產生的。若你將成本細化到每個月,立刻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成本並非是在公司開業的第一天就一次性支付出去的。比如說你需要30台美容儀,但是它們不一定需要在開業的第一天就全部到位,而是隨著你的客流量的增加而一台一台增加的。說不定你在第三個月才會用到第30台,而那個時候你已經開始回款了。

對收入進行預算,需要的資料有:產品或服務的定價、客戶的數量、在一定時間內的收入增長情況。而對成本進行預算,也要細化到每個月,成本包括固定成本的支出(房租、辦公費用、工資)、變動成本的支出(運輸費、包裝費、材料費、直接的人工成本費)、營銷成本的支出(客服電話成本、銷售成本、廣告成本),以及其他成本(辦公用具、生產設備成本)。對成本和收入預算進行分析和調整,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將達到這個平衡點之前所需要花費的費用加在一起,得出的結果就是你前期需要為公司準備的資金數目。若你準備找投資人,他問你需要多少錢,你就直接給他這個數字,不用再模棱兩可、支支吾吾的了。

對各個成本數據之間的關係進行檢查,從中看出公司的財務是否合理和健康,在必要的時候對收入和成本之間的比率進行調整和平衡,這就是做財務預算的最大目的和意義。當然,調整還是要以每個月的數據合理性和準確性為原則。

①毛利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業務的擴展,初創公司的毛利率可能會快速增長,從原本的10%增長到50%都是有可能的,甚至還會更高。這就是公司在成長、富有生命力的表現。

②利潤率:公司的管理成本可以說是相對比較固定的,隨著收入的提高,它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應該會越來越小,營業利潤率會大大提升。相反,如果管理費用高居不下,利潤率提升很小,這就說明公司存在一定的問題了,需要進行預算的調整。

③增長率:將財務預算表做出來,公司的增長率也就一目了然了。這是判斷你的公司對投資人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主要依據。對這個預算數據應該每個月都進行對照和監控,並且根據實際的運營情況來進行調整,讓預算更加符合公司的情況,最大限度地優化預算製度。若預算總是和實際有較大的差距,要及時找出原因,以免情況繼續惡化。對情況嚴重的,還要當機立斷地停下來,重新考慮公司的生存策略。

上一節也說到了,預算最好是做兩份,一份是保守預算,這份預算是為了讓你對公司的基本收支心中有數;另一份是積極預算,這份預算是為了讓你看看在理想的狀態下公司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積極預算會讓你的工作充滿無限的動力。

總之,創業者進行財務預算的目的,就是對公司未來的開支和收入進行理性的現實假設。這樣你就再也不會稀裏糊塗地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了。財務預算就好比是二郎神的第三隻眼睛,能讓你看清楚公司每一天的任務要求,讓你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應該踏在哪裏。

4.要想進,先要出 → 應付賬款

創業就跟做人一樣,要想收獲先得付出。創業時,要想入賬,先得付賬。這“付”就是應付賬款。所謂應付賬款,指的就是公司因為購買商品、材料或者接受勞務供應而應該支付給供應者的款項。這種債務一般是企業和對方在購銷商品、提供勞務等活動中,因為獲得物資和接受勞務的時間和價碼不一致而產生的。應收賬款是伴隨著企業的購買活動而產生的一種“債”的關係,你的企業在其中扮演的是“債務人”的角色。

(1)所謂入賬時間

發票賬單是應付賬款入賬的基本依據。從理論上來講,應付賬款的入賬時間應該以所有權的變換為標誌。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公司在取得所購得的貨物的所有權的時候,同時對應付賬款進行確認。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出現發票賬單和貨物無法同時到達的情況,二者之間出現了時間上的脫節,比如采用托收承付的方式而造成收貨和付款時間的差別,這個時候就應該按具體情況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