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從創業一開始就想到了企業文化建設,那說明你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舉凡現在成果非凡的企業,都是在創業初期就製定了一定階段的目標、長遠目標和企業願景。堅定的目標加上明確的願景,就是支撐和引導企業一步步成長的基石和方向標。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這些目標和願景逐步提煉,明確企業本身的是非判斷原則和價值取向,這些就是創業初期企業文化建設所要做的事。
你可能要問了,目標是什麼,目標不就是賺錢嗎?這麼想就錯了。目標是你的企業前進的方向,順著這個方向樹立願景,讓你的員工有工作動力,這才是有指引性的發展目標。企業的目標,或者小到一個店鋪的目標,隻能由你來提出。認可你的員工會主動跟隨你,而不認可的員工不會靠近你。若你的目標過於不靠譜,那你就注定是孤家寡人了(這也是看你是否適合創業的試金石)。有明確的目標和願景、形成初始的企業文化,這些是你尋找合夥人、招攬員工的基本前提。創業初期,對自己的目標進行定位、描繪企業發展的願景,是你的必做功課,也是建立企業文化的基礎。
當你的發展目標和願景都得到別人認可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跟員工討論企業的是非評判標準和價值取向,這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企業核心價值觀”。這個名詞看起來有點深奧,我們可以用例子來說明。比如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樹立的“造中國老百姓買得起的汽車”,又比如黑龍江省比優特商貿的“誠實、敬業、勤學”的企業觀。前者旨在打破中國民營汽車企業無法造汽車的局限,後者將麵積狹小的商店櫃台變成了在全國擁有數十家門店的連鎖企業。企業目標和企業價值觀,顯現了創業者本人的價值取向。一個正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正是把企業帶往未來的根本。
企業核心價值觀清晰之後,我們需要的就是創新精神了。創新精神也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需要打破傳統,打破傳統就意味著要打破按部就班的程序,拋開條條框框。在創業初期,有太多的“清規戒律”並非是好事。剛創辦的企業可以將創新作為重點,而不是將製定製度當成重點。但這個度要拿捏好,創新不是放任,在創新中找到適合企業成長的路線才是重點。創業初期,創新的目的是激發全體員工的工作熱情,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為公司未來的良好發展服務。
在確定了企業核心價值觀之後,接下來,明確幾個應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就可以了。通俗來說,就是旗幟鮮明地列出你的公司(或者合資公司)讚成什麼、絕對反對什麼、提倡什麼、輕視什麼,這些或許是大原則,又或許是一兩句話的事兒,但對企業運營的作用不可謂不大。
別小看了這輕輕淺淺的幾句話,這幾句話是企業做事的原則。當然,這些原則越精準越好,越精準越有內涵,越精準也越容易被記住。比如你的公司要求員工“對每個人誠實,對每件事誠實”。這樣一來,一定階段內你可以讓員工根據這條原則來進行自查、自評和自省。第一次違背這條原則,改正之;第二次違背,批評教育之;第三次違背,那就炒魷魚。當然,你要求員工做到這一點,首先自己要保證做得到。如果可以做到不需要那些死板的製度,員工也會主動做事、對工作負責,那麼,沒有強製製度,你的公司依然可以照常運營,活力四射。
企業文化伴隨著創業者和企業一起成長。樂觀向上、價值導向正確的企業文化才可以保證企業健康成長,歪曲的病態的企業文化必然會導致企業的夭折。等到企業成熟之後再考慮企業文化的事,那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尤其是以賺錢為第一要務的功利性比較強的企業,在創業初期如果沒有企業價值觀的限製,為了發展公司而不擇手段,員工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養成不良的工作習慣,或投機取巧,或坑蒙拐騙。當這些習慣形成之後,再想建設誠實互助、良心盈利的企業文化就很難了。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道理放在創業上也一樣適用。一家公司在創業初期已經走了歪路,或者不知道自己要走什麼路,後來的發展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即便僥幸成功了,也難以長時間地持續這種幸運。那些被稱為“暴發戶”的企業不就是這樣的嗎?
與你的合夥人、你的員工討論什麼是你們企業的主張、什麼是你們企業所摒棄的、什麼是你們企業所要打擊的,然後用簡單易懂、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精確表達出來,所有的企業人員按照這個大原則嚴格執行,定期反省自己,嚴格處理違規者。這就是創業期的企業文化建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