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有盈利,走下去(4)(1 / 2)

我曾經留心搜集了很多企業的內刊,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用公司的名字來開頭的內刊名,比如“××世界”、“××之星”等,讓人一看就沒好感。並且裏麵的內容有90%都是赤裸裸的廣告,“公司的產品好”、“公司發展得迅速”等,讓人一打開就沒有翻閱的欲望。另外,在設計和用紙方麵也很不專業,大大降低了可閱讀性。當然,其中也有很不錯的,比如聚美優品的美容雜誌《米卡》等。在文案的撰寫上要以行業的動態和廣告意識為核心,以符合讀者閱讀習慣的方式來做,適當地穿插一些產品的推薦,重點突出公司和客戶的互動,用最大的誠意來提高內刊的價值,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

②合理使用內刊。在內刊的使用上,很多創業者會陷入一種心理上的怪圈。有些創業者覺得企業的內刊就等同於公司的產品目錄,不管是新客戶還是老客戶,隻要有對方的聯係方式,就給對方一本企業內刊。這內刊的成本也就幾元而已,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產品推廣嗎?他們認為不是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樣一來,企業就自掉身價了——他們誤解了內刊的意義。還有一部分創業者覺得內刊至關重要,甚至是一種神聖的東西,平常很少使用,總想著什麼時候要做一本極其精美的內刊,結果反而使內刊變成累贅和擺設。當內刊失去了時效性,它的價值也就隨之喪失了。

③正確地對待內刊。使用內刊的標準應該是理性的、目標明確的。既然內刊是企業花了心血培育的產品和品牌的宣傳基地,就應該讓更多的人獲得它;同時,還要在內刊上有效地區分出客戶的版塊、行業的版塊和公司的版塊等,避免一味地以公司為基準,讓人心生反感。此外,還要有效地將客戶細分,把重點客戶和潛在客戶作為每期必投放的對象。在一些經銷大會和專業論壇上也可以適當地投放。而那些行走在一線的、拜訪客戶的市場人員,其隨身攜帶的企業內刊對客戶的吸引程度,要遠遠高於單調的產品目錄。

(3)公司博客(微博)

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興起,不論是博客、微博、論壇還是網遊,公司的推廣和宣傳都可以借助這些網絡渠道來實現廣告目的,關鍵是怎麼使用它們。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都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鑒。

對公司來說,博客和微博就是有效地進行網絡推廣的兩個途徑。通過博客和微博的宣傳,公司可以有效地提高產品和品牌的網絡知名度,從而在常規的銷量之外增加額外的網絡銷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

①及時更新信息。在關於公司網站建設一節中,我就提到過信息的更新問題。博客和微博的宣傳不同於傳統媒介,其人氣是在評論和轉發之間慢慢積累和提升起來的。因此,公司需要設立專門的網絡推廣崗位,負責每日的微博和博客以及其他網絡營銷渠道的更新維護,並且要保持連貫性,在廣告詞的撰寫上也要有技巧,不能讓人產生反感。更新的內容跟社會當前的熱議話題越靠近,越能抓住顧客的心理,就越能引起共鳴。

②宣傳麵的最大化。網絡因為其宣傳過程的簡單化和便捷化,宣傳渠道的數量遠遠超過傳統紙質媒介、電視媒介和其他媒介。雖然宣傳渠道的增加促進了網絡的發展,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某個單一宣傳媒介的宣傳效果。對公司來說,除了要在幾個大型的門戶網站(如搜狐、新浪等)建立自己的大本營之外,還需要在一些專業的營銷網站、產品論壇、招商網站等據點開設企業的根據地,並且一定要保持根據地名稱、內容和風格的一致性,這樣才能讓宣傳麵盡量擴大化,最大限度地進行同步的傳播,增強廣告的效果。

6.招牌好才有客人來 → 企業文化

iPhone 和iPad幾乎成為現代年輕人的數碼信仰。而開發它們的蘋果公司在創業初始就確定了自己的企業文化。蘋果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它的企業文化從員工一直蔓延到消費者身上。他們對員工的要求是執著和專注於自己的設計,牢記蘋果是比任何一家公司都更注重設計的公司。它也在這方麵帶動了消費者對它的擁護。

員工剛進公司的時候,公司就希望他們做一件事:立刻忘掉曾經了解過的技術。因為蘋果公司所做的事情與其他公司不同,不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運營方式上,隻要是蘋果的,就會與眾不同,他們不希望員工將過去的習慣帶進蘋果,而是要適應蘋果本身。這就是企業文化本身蘊含的最大意義。

很多創業者在初始階段唯一的感覺就是“好忙”,最想說的話就是“讓我歇會兒”,跟他談企業文化,他會一臉不耐煩地揮手:“這才哪兒跟哪兒啊,等公司成熟了自然就有企業文化。”實際上這是認知上的誤區,企業文化建設跟我們為人修養一樣,不是到了某個階段就會自動形成的,而是需要從根源上確立,再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一點一點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