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好的投資機會,我們寧願選擇按兵不動。
圍繞你的能力圈投資
關於你的能力範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這個範圍有多大,而是你劃定的邊界有多麼合理。
——巴菲特
隻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投資,才可能實現投資目標。
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行業。最重要的是知道你自己理解哪些行業,以及什麼時候你的投資決策正好在你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巴菲特在任何壓力下都始終堅持固守在能力圈範圍的基本原則。他曾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專注於我們所了解的事情,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所有情況都不會驅使他做出在能力圈範圍以外的投資決策。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1996年年報中為投資者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則是:“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給予所選擇的企業正確評價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selected)這個詞,你並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隻需要能夠評估在你能力圈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範圍”。
巴菲特堅定地掌握了伯克希爾公司的命運,相信能夠實現他為這家公司所製定的目標。這是因為他已經確定了一個能力範圍。他能夠在這個範圍之內進行他的資本管理。
在巴菲特的能力範圍之內,他了解了分配資本活動中所應用的法則。他擁有能夠隨時抓住機會的資質。他也能夠查明促使他犯錯誤的根源。這樣,如果需要的話,他能夠修改他做出決定的法則。而且,正是巴菲特能力範圍使他產生了一種控製感。這種控製感是人類麵臨不肯定情況時都渴望得到的。這種控製感也正是大多數首席執行官在采取他們更為常規的戰略計劃時所“發現的”。
同樣,巴菲特寧願在重要的和可知的範疇之內做出他的資本分配決定。如果你會打棒球的話,這是一個擊球區。這個擊球區裏,巴菲特願意揮動球棒,打擊向他投來的球。這種比喻濃縮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巴菲特能夠客觀地估價提供給他的機會?在這個世界當中,巴菲特在做出決定時所考慮的變量是那樣的明顯,以至於他幾乎可以觸摸到它們,而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對於它們如此相信,以至於他能夠基本上消除不肯定性。
為了管理好這種認識狀態,巴菲特用以下標準來衡量他的能力範圍:
1.他確定了他知道什麼,其辦法是鑒別真理、真理之後的動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2.他保證他知道什麼,其辦法是進行一次逆向思維,為此他能夠謀求證明他以前的結論有誤。
3.他檢查他所知道的事情,其辦法是從他所做出決定的後果當中挑出反饋。
巴菲特為什麼錯過了投資微軟、思科等科技股這樣巨大的投資升值機會。也是他隻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投資很好的表現。為此,讓我們對巴菲特與蓋茨進行一個有意思的比較: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對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等傳統行業中百年老店的長期投資,這些“巨無霸”企業的不斷增長使巴菲特成為世界第二首富。與作為世界第二首富的巴菲特不同的是,他的好朋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最成功的投資是對他創建的公司微軟的長期投資。正是微軟這個新興軟件產業的“超級霸主”使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那麼巴菲特為什麼不投資微軟呢?同時比爾·蓋茨為什麼不投資可口可樂呢?答案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巴菲特投資高科技產業,而比爾·蓋茨投資傳統產業,這兩個在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圈外進行投資的人可能為全世界增加兩個新的百萬富翁,但絕不會是百億富翁。
在交易的世界裏,巴菲特堅持做那些他知道的和他能做的,他不會去試著做那些他不能做的,他知道他了解媒體、金融和消費品公司,所以,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將資金集中投資在這些領域。
巴菲特同意奧森·斯科特·卡德的至理名言:“大多數勝利者出自於迅速利用敵對方愚蠢的錯誤,而不是出自於你自己精細出色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