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管理者
管理人員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負責人,就不會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標——增加股東持股的價值。同時,他們也會為了進一步達到這個目標,作出理性的決定。
——巴菲特
管理者是企業的帶頭人,理性的管理者能夠決定企業的命運。
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巴菲特十分重視考查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在伯克希爾公司中,他給一名經理的最高獎賞就是讓他成為企業的股東,讓他把企業看做是自己的企業。這樣,經理們就不會忘記自己的首要目標——增加股東持股的價值。在巴菲特看來,一個企業經理應該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全麵如實地向股東報告企業的經營狀況,對股東的利益高度負責。要投資一家企業,巴菲特首先要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進行全麵考查。他考查企業管理者的時候注重管理者是否具有獨立經營能力而不受所謂的慣例驅使,能夠理性決策,使企業沿著正確的經營路線不斷發展。
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行為是對公司資金的分配。因為從一般來講,一個公司在其發展的第一階段,因為開發產品和建立市場的需要,支出往往大於收入。保留所有盈餘還不足以滿足發展的需要,還需要借貸。這一階段的決策尤其需要理性和邏輯,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確定適中的投資規模,製定高效的市場行銷模式,為公司下一階段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公司的贏利能力大大增強,公司的運營模式逐漸顯露出自己的特色,產品逐漸站穩市場地位,但內部生產所需要的現金流量也隨著急劇增加,公司自有的現金流量常常無法滿足公司快速擴張和發展的需要。所以,在這一階段,對盈餘的分配就需要全麵考慮,既要考慮到股東的投資回報,又要兼顧公司的發展。保留所有的盈餘以滿足公司的發展固然是一種選擇,但不顧及股東的利益也常常會招致怨聲載道。所以管理者要全麵考慮方方麵麵的利益,適當舉債,並選擇其他有效的融資渠道,或是通過發行股票來籌措發展所需的資金。冷靜與理性是公司在這一發展階段對管理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些麵對困難手足無措甚至昏頭昏腦的管理者隻會葬送公司的發展前程。
第三階段,即成熟階段。公司發展速度減慢,開始產生超過擴展和經營所需要的現金。最後一個階段,即衰退階段。公司開始體驗到銷售和利潤同時下降,但仍能產生多餘的現金。
如果多餘的現金用於再投資的收益率超過公司股權資本成本,即公司股東要求的收益率,則公司應保留所有的利潤進行再投資。另一方麵,如果再投資收益率低於資本成本,則保留贏利進行再投資就是不合理的行為。
如果一家公司產出的現金超過內部投資與維持經營對資金的需求,但繼續在本公司業務上投資隻能獲得平均水平甚至低於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那麼這家公司的管理者在利潤分配時麵臨三種選擇:
1再投資於公司現有業務上;
2購買成長型企業;
3分配給股東。
正是在這一決策的十字路口,巴菲特才尤其關注企業管理者的行為。因為在這裏,才能真正體現公司管理者的行為是否理性。 對管理層理性的最大檢驗是看他們如何分配多餘的現金。總的說來,那些不顧投資回報低於一般水平而堅持再投資的經理們都相信,這種情況隻是暫時的。他們相信,憑借他們的管理能力,他們能改善公司的獲利狀況,而股東們也會被管理層的這種預言所迷惑。如果公司繼續忽略這種情況,公司的現金就會逐漸成為一種無用的資源,股價也會下跌。經濟回報低、持有大量現金並且公司股價又低的公司,會引來許多收購公司的金融大鱷,而這經常是公司當前管理層失掉公司管理權的開始。
對於那些過剩現金不斷增加,卻無法創造平均水準以上的轉投資報酬的公司而言,唯一合理且負責任的做法隻有將盈餘回歸給股東。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股利或買回股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