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地,巴菲特非常了解報紙豐富的曆史,他認為《新聞周刊》是一個可以預測其未來的企業。他也很快就知道了公司電視台的表現。華盛頓郵報公司多年來,一直報道他們廣播部門主要的績效。巴菲特根據他本身的經驗和公司成功的曆史判斷,他相信這家公司擁有一貫優良的營運曆史,未來的表現將可預期。
巴菲特一直認為:“長期熟悉公司及其產品對評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很有助益。”巴菲特和美國運通公司打交道的時間僅次於可口可樂公司、GEICO公司和華盛頓郵報公司。60年代中期,美國運通公司發生色拉油庫存融資詐騙醜聞(當時,美國運通公司簽發了能證明一大批色拉油存在的倉庫收據,但這批色拉油並不存在,實際上是海水、肥皂水甚至爛泥。美國運通公司因此麵臨數百萬美元的索賠,股價也相應跌了一半)後不久,巴菲特當時的合夥公司花了1400萬美元購買了美國運通公司5%的股份,相當於合夥公司自身資產的40%。在隨後的30年中,柏克夏公司又投資14億美元,累計購買了美國運通公司10%的股份。
盡管美國運通公司業務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本質上與巴菲特購買它時相同。主要分為三部分:1.旅遊及相關服務,包括發行運通信用卡和運通旅行支票,這項業務的收入占運通公司總收入的70%;2.金融谘詢服務,涉及財務計劃、保險和投資產品,在3600名財務谘詢專家,管理的資產達1060億美元,是全美最大的貨幣管理機構,業務收入占美國運通公司總收入的22%;3.運通銀行,在全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87家辦事處。但運通銀行的業務收入隻占美國運輸公司總收入的5%。
根據巴菲特的經驗,那些多年來生產同樣的產品、提供同樣的服務的企業,往往有最好的投資回報。而那些正在轉變主營業務的企業,則更有可能出現重大的經營失誤。
據巴菲特觀察,“公司巨變和超額回報通常不會同時發生。”但是,很不幸,大多數投資者的行動卻表明,他們的信仰似乎與此相反。
近年來,投資者們深受迅速變化的行業(如科技行業)的吸引,爭相購買那些還處於重組過程中的公司的股票。對這些股票明天將會帶來巨大利益這種想法深深迷戀,以至於看不清公司的現狀,結果往往慘遭損失。
事實上,投資者與其以全家的價格投資麵臨困難的公司,不如以合理的價格購買運營良好的公司,這樣的花費能帶來更大的利潤。
有些投資者爭相購買那些正在進行公司重組的公司的股票,他們對這類公司未來的收益寄予厚望,卻忽視了這類公司的現狀問題。投資者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具有穩定經營曆史的企業和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有問題的企業相比,前者更具增加投資收益的可能。巴菲特提醒您
我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有困難的企業所麵臨的問題,隻是要盡量避免投資這些有問題的企業。把氣力花在以合理的價位購買穩定經營的企業,遠比以較低的價格購買經營困難的企業更劃算。投資課堂
對企業來說,經營曆史意味著什麼
首先,經營曆史的品牌和公信力效應。足夠長的經營曆史表明公司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適者生存能力久經考驗,更容易博取用戶和社會的信心和信任,形成強大的品牌和公信力,從而拉動市場客戶和經營資源向公司靠攏。
其次,經營曆史的效率效應。持久的經營曆史能使企業形成一些特殊的競爭優勢或效率來源。
再次,經營曆史的組織效應。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工作生命是有局限和極限的,可持續成功的企業總是體現為對這種局限和極限的持續突破。那些績優公司,都是超越個人英雄主義和突破個人局限及極限方麵的典範,它們以一種有著獨立生命的組織化運營體係和文化精神在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隻有那些有著持久的經營曆史的企業,才有著生命力強大的組織運營體係和係統效率。
沒有足夠經營曆史的當今中國企業,大多逃不過企業首腦的“換代之劫”。而那些業績一直優秀的公司,卻在曆史上一次次的換代震蕩中“學習”到了處理這一問題的能力,從而首腦換代問題再也不會成為它們的生死之劫了。
最後,經營曆史的文化效應。
企業年輪和經營曆史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大到了我們幾乎可以說:是曆史造就未來!如果說優秀公司的形成有什麼路徑依賴是繞不開的,那麼公司的經營曆史就是這麼一條你繞不開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