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中國製造(2)(2 / 2)

通往百年老店的道路

兩千多年前,秦帝國的偉大創業者始皇帝胸懷兩大追求:一是自己的長生不老,二是事業的萬世流傳。結果,他的兩大追求都很失敗。

秦始皇的追求是人之常情。古人如是,今人亦如是——長生不老不可能,那就盡量延長壽命;政治家如是,企業家亦如是一萬古流傳不現實,那就盡量基業常青。聯想、萬科等等許多中國企業,都說要做“百年老店”;格蘭仕更厲害,要做“五百年企業”。

做500年不是不可能。世界上最老的企業,是在日本從事建築業的金剛組,創建於公元578年,已經做了1400多年,現在由家族第40代傳人經營,還要繼續做下去。

幾百年的老店還有不少。在法國有一個叫Les Héno kiens的聯誼會,包括來自7個國家的33個成員,都是至少有200年曆史,一直由一個家族控製,而且財務健康的“現代”企業;在英國有個類似的300年俱樂部,包括9家超過300年曆史的家族企業。

哈佛商學院專門研究家族企業的戴維斯教授認為,那些能夠戰勝“富不過三代”的社會法則的家族企業,是因為在以下三個方麵做得不錯:第一,每一代都給下一代留下了足夠的在信任、榮譽和金錢三個方麵的儲備。第二,領導權順利更替。第三,與時俱進。

在第三點上,戴維斯舉的例子是日本的龜甲萬,全球領先的醬油生產商。它創建於1630年,並逐漸從醬油進入了調味品和生物科技領域。當然,龜甲萬既與時俱進,也固守根本:它的所有業務都與發酵有關。

管理大師德赫斯的目光不局限於家族企業。他研究了多家百年老店,包括西門子、杜邦、葛蘭素、柯達,以及已經400多歲的日本的住友和700多歲的瑞典的Stora等,發現了“長壽公司”的四個特征:財務上的穩健、對環境的敏感和適應性、強烈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對離經叛道的寬容。

德赫斯發現的第二點,也就是與時俱進。在哈佛商學院的加爾文教授看來,戴維斯和德赫斯對與時俱進強調得還不夠,因為根據他對10家全球性巨人公司的研究,基業長青有兩條道路:一是像通用電氣那樣“積極再造”,二是像3M那樣“有機適應”。他認為在最近10多年崛起的企業中,隻有戴爾因為其靈活的與可以移植的供應鏈管理有可能成為明天的3M。兩條路其實是一條路,就是與時俱進。

聯想、萬科、格蘭仕都才20多歲,就已經建立了比秦帝國更長久的基業。它們靠與時俱進走到了現在,還要靠與時俱進才能走下去。

海爾式服務與戴爾式服務

大家都知道海爾式服務,是超出顧客預期的服務,是廠家為顧客服務,是方便顧客的服務,是讓顧客舒心的服務。

還有一種戴爾式服務,是低於顧客預期的服務,是顧客為自己和廠家服務,是方便廠家的服務,是讓顧客鬱悶的服務。

都是“爾字輩”的,做人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2007年4月25日《深圳特區報》報道說:“關於戴爾電腦的投訴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而且投訴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品牌。”

“戴爾服務水平停滯不前還得追究於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念。據悉,戴爾的所有服務都是委托第三方公司處理的”,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很高,給第三方公司的價格卻很低,以致“很多給戴爾做服務的公司都很鬱悶。”

戴爾公司的官方中文博客在8月17日竟然登出《戴爾服務獲得好評》的消息,觸犯了中國消費者,引起眾怒。該消息跟有32條評論(都是戴爾公司“審閱後發表”的),沒有一條是好評。除了3條其他評論,其中有22條是消費者對戴爾服務的惡評或投訴,剩下7條是戴爾的回應。

我太太正在體驗戴爾式服務,痛並憤怒著。訂購一台戴爾電腦使她曆經種種磨難,最終決定取消訂單,沒想到那隻是新一輪磨難的開始。戴爾已經收了貨款,其財務部門說發票已經寄出,需要退回發票才能退款。那張莫須有的發票,使她跋涉在索要退款的新長征的道路上。

戴爾公司也很鬱悶,2006年出了“換芯門”、“報價門”、“爆炸門”等事件,《南方日報》評其為2006年IT業“最鬱悶企業”,分析說“態度有時候決定一切”。不過戴爾我心依舊,2007年又出一扇“交貨門”——戴爾在中國到底是賣電腦呢,還是當木匠?

其實戴爾不是專門針對中國消費者耍態度,對國外消費者也這樣,因此其全球CEO在2007年初下了課。有華爾街分析師當時就說了,戴爾需要換的不是CEO,而是顧客服務。

戴爾不換服務,不換態度,顧客就會換戴爾。聯想、海爾……,中國製造再加上中國服務,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