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中國製造(2)(1 / 2)

有社會責任的咖啡

2003年4月,炮彈與黃鶯齊飛,SARS與青草共長,讓人不由自主想起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詩句:“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更殘酷的是,在戰火和病毒中小心前行的中國製造業,被美國商業媒體無聊更無情地開涮。

美國著名的Fast company雜誌,在2003年4月號上刊登題為《商業倫理規則》的遊戲之作,說美國商務部剛剛頒布了一套對美國公司的倫理指南:

在社會責任方麵,公司對他國公民的生活和幸福有重要影響,因此應該避免與有以下對勞工不公之舉的供應商或合作夥伴之生意往來:用奴工或童工;付不足以獲取飽暖的工資;工作環境不安全;進行種族、人種、性別或性取向的歧視。

然而以下情況除外:一、其供應商或合作夥伴生產的產品清楚地標明“中國製造”;二、該服裝係列的代言人有自己的脫口秀節目;三、該公司已徹底調查關於其供應商或合作夥伴使用童工的指控,並確信“亞洲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這個玩笑比炸彈和病毒更具殺傷力。在不知不覺中,它放大了“中國製造”缺乏社會責任的形象,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對一流企業“高標準、嚴要求”的公認指標。

從1999年美國推出“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到2001年英國的Footsie for Good指數,再到澳大利亞的RepuTex指數,國際社會已經越來越看重企業社會責任,並且加以量化、標準化、指數化。

提倡社會責任不僅僅為了被尊敬:社會責任實踐能提高企業的長期贏利能力。比如星巴克前CEO史密斯就說:星巴克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說服顧客付3美元的高價買一杯“有社會責任的咖啡”。在星巴克之前,3美元一杯咖啡是不可想象的。杜邦和諾維信在全球及中國的實踐,也是社會責任提升競爭力的典型案例。

2003年的春天,也有好消息:中國本土企業也開始通過社會責任提升國際競爭力,打破低價競爭的宿命。北京一家公司的大量出口定單,是從企業社會責任做得不好的一家外國公司轉來;深圳一家通過SA8000認證的台資手袋廠,出口價格比競爭對手高出1—2倍。

作為先知先行者,他們在“殘酷”的全球化競爭的年代,從容啜飲著醇香的“有社會責任的咖啡”。

家族企業的優勢

關於家族企業,有兩個比較普遍的誤解:一、家族企業是中國特色、東方特色,或者發展中國家的特色。二、家族企業必然管理落後,無法做大做強。

其實,家族企業是國際主流,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占多數。

以美國為例,5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家族企業,60%的勞動力為家族企業工作。即使是公眾上市公司,家族企業也占很大比例:在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中占30%;在巴黎和法蘭克福上市的前250家大公司中,分別占57%和51%;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占70%。

要說大,財富500強大不大?其中35%都是家族企業。

從沃爾瑪到家樂福,從三星到寶馬,這些家族企業,絕對不是管理落後的代名詞。摩根士丹利公司研究了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企業在2000年到2004年間的業績,發現不管是每股收益還是股東回報,家族企業的表現都更好。

也就是說,家族企業在管理上不但不落後,而且很可能更先進。原因主要有三點,也就是家族企業的三個優勢,分別在於“家”、“族”和“家族”。

一在於“家”。

許多企業信奉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關於企業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的的主張。但是,沒有人會認為利潤是“家”的目的吧?

法國Insead商學院教授卡洛克說:非家族企業“主要關心的是財務資本,而家族企業關心的是多元的資本,包括家族榮譽、情感價值和愉悅的體驗”。把企業作為家來經營的家族企業,強調使命感和價值觀,更能激勵員工、贏得顧客和選對戰略。

二在於“族”。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太絕對,但是同族者更可能同心。

家族企業往往打仗親兄弟,如浪莎,上陣叔侄兵,如慧聰,有凝聚力強、信任度高、溝通順暢、決策快捷等優點,也解決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會產生的“代理人問題”。

三在於“家族”。

至少要兩代、三代,才能稱之為家族。家族企業的擁有者,不認為自己擁有這家企業,隻不過替後代保管而已。

因此,家族企業有長遠的目光,能夠為長期利益而放棄短期利益,更可能創造長青的基業。

家族企業的失敗,往往在於沒有發揮這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