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中國製造(1)(1 / 2)

假相:世界已進入中國製造的時代,中國製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

真相:世界還沒有進入中國製造的時代,先把中國製造做好。

先把製造做好

2006年10月,我在美國舊金山的街頭跟她豔遇:“她”是Hannspree的概念店,在兩層樓的寬敞店麵中,線條迷人、色彩誘人、造型動人的各款液晶電視機擺著各種姿勢。店員告訴我,這是來自台灣的新品牌,廠家以前是液晶顯示器的代工廠商。

Hannspree。代表著中國製造的未來。這樣的美女,在中國製造這個家族中並不多見。絕大多數中國製造其實是苦力,人很多,幹的活很多,創造的價值卻不大。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數據,10年前中國製造占世界製造的4.2%,排在第五;現在占8%,排在第三。

老大是占20%的美國,老二是占17.7%的日本。中國製造幾乎翻了一番,仍然不到日本的一半,世界製造的主流仍然是美國製造、日本製造。

在所謂的微笑曲線上,翹起的兩個嘴角是研發和品牌,中間凹下的嘴唇是製造。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製造,為什麼沒有創造很高的價值?因為在微笑曲線的三個方麵——研發、品牌,以及處於低端的製造——我們做得都還不夠好。

品牌做得不好,地球人作證。你問問地球人知道而且使用過哪些中國品牌?如果把問題換成美國品牌、日本品牌呢?

研發做得不好,國家統計局作證。根據其最新的創新專項調查結果,中國企業收入隻有一成來源於創新。

製造做得不好,一個美國記者作證。他走訪了某跨國公司在上海和美國密歇根州的兩個工廠,發現生產同樣的汽車配件,美國工廠隻多出20%的員工,產量卻多出3倍;盡管工人的薪水要高出10倍,美國工廠的毛利率卻比中國工廠高出1/3。

相應來說,中國製造的突破道路也就有兩條。一條是從微笑曲線的低端到高端,從製造到研發,從製造到品牌。這是Hannspree在走的路。另一條是鞏固低端,把製造做好,從一般的製造做到卓越的製造。

先踏踏實實把製造做好,才說得上研發和品牌。

Hannspree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是中國製造的整體成功,不能指望偶然的豔遇。

在製造中創造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是個熱門話題。達成共識的是,世界已經進入中國製造時代。仍然迷茫的是,我們怎樣迎來中國創造時代?思想上的迷茫,表現出來就是認識上的誤區。

第一種誤區是“隻有中國創造才有前途”,認為:製造是低價值的、低下的,創造是高價值的、高貴的,因此,中國企業隻有從製造轉向創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條。

這樣的說法,不適用於大多數的中國製造企業。在產業金字塔的頂端,以技術創新作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業,隻能是少數。絕大多數企業做不到,因為沒有相應的條件和優勢,也沒有必要。它們麵臨的任務是把製造做好,在金字塔頂端下麵更大的空間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位置。

“中國創造”並不是臉上非有不可的貼金,就像聯想研究院一位領導所說:“不論是‘中國製造’還是‘中國創造’,技術創新、發明還是貿工技、技工貿,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我們做的事情能不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力。如果在這個階段,製造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力,我們就實實在在地去做製造。”

第二種誤區是“中國創造時代已經到來”。經常可以看到甲企業或者乙企業已經從中國製造進入中國創造的宣傳,甚至可以聽到已經進入中國創造元年的說法。

實際情況是,研發需要人才和知識的積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發現,在中國市場上,有更多更好的獲利機會在研發以外;創造需要製造打基礎,而我們的製造還不夠成熟。由於上述三個原因,作為一個時代的中國創造不會很快到來。

第三種誤區是“製造與創造互相對立”。這種觀點認為沒有核心技術就是製造,掌握了核心技術才是創造。

其實,製造業的創造包括“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

“產品創新”是在技術上的創造,解決“製造什麼”的問題;“流程創新”是在運營上的創造,解決“怎麼製造”的問題。

後者是“在製造中創造”,隻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製造才算發展成熟,才算為中國創造打好了基礎。

世界曾經有美國製造的時代。以福特汽車為代表的一大批美國企業,創造了自動化的流水線生產。世界曾經有日本製造的時代。以豐田汽車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企業,創造了靈活高效的精益生產。

如果說世界已經進入中國製造的時代,那麼以什麼企業為代表?又創造了什麼新的製造模式?如果我們不能流暢而自信地回答這兩個問題,中國製造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