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演員袁立曾說過:“其實,人生不應該太滿。太滿便沒有空間去享受生活,會讓心靈衰老得很快。過簡單生活,主動摒棄一些東西是種成熟的心態,那是因為你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了。減少並不意味著退步,隻是做了合理的減法,化繁為簡了。”
生命是一個珍貴的禮物,父母把這個禮物送給我們,是為了讓我們享受生活,而不是讓我們苦苦追求,在欲望的世界承受痛苦。所以,當你覺得生活苦累時,一定要記得及時清空心杯,當你覺得內心疲憊時,一定要停下來歇息,整理一下混亂的生活。這樣,你的生活才不會把你壓垮,你的臉上才能綻放出更燦爛的笑容。
4.放低姿態,你才能獲得更多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心中裝滿了自己,就不會有別人的地方,世界當然就會很小。如果將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會變大。”要想容下所有的人和事,就需要“倒空”自我,這樣才能獲得更多,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
一個年輕人不遠千裏來到法華寺,對住持釋園大師說:“我一心想學丹青,但是至今也沒有發現令我佩服的老師。”
釋園大師淡淡一笑,問道:“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的沒遇到一個好老師嗎?”
年輕人歎了口氣說:“是的,我發現很多人徒有虛名,他們畫的還不如我畫得好。”
釋園大師笑了笑,說:“貧僧雖然不懂得丹青,但是也愛收集一些名畫。既然施主認為自己的畫技比那些名家更出色,不妨給貧僧展示一下。”說著便吩咐小和尚拿來筆墨紙硯。
釋園大師說:“貧僧最愛品茗,施主可以給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嗎?”
年輕人得意地笑道:“這不過是舉手之勞。”說完便打開宣紙、調墨,片刻工夫就畫了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茶杯,茶杯和茶壺看起來頗為典雅,茶壺似乎徐徐吐著蒸汽,壺口吐出的茶水正注入茶杯。畫完之後,年輕人滿臉驕傲地問:“大師對這幅畫還滿意嗎?”
釋園大師搖了搖頭,說:“雖然你畫得不錯,但是卻把茶壺和茶杯的位置放錯了,你應該把茶杯放在茶壺上麵,而不是把茶杯放在茶壺下麵。”
年輕人鄙夷一笑,說:“大師你該不會是老糊塗了吧,把茶杯放在茶壺上麵,怎麼把茶倒進茶杯呢?”
釋園大師說:“我以為你不懂這個道理,沒想到你懂啊!我看你渴望拜師學丹青,又自以為是,看不上那些師父,這不就是像茶杯想喝茶,卻看不起茶壺嗎?不就是把茶杯放在茶壺之上嗎?這樣你怎麼能喝到茶呢?隻有放低自己,你才能學到別人的智慧啊!”
年輕人聽了之後,頓時恍然大悟。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有了一點成功便覺得了不得,這是很不好的。但是假如在我們為自己的成功自鳴得意時,有一個人來教訓我們一番,那我們就很幸運了。”當一個人自我滿足、目空一切時,他怎麼能從別人身上學到知識、經驗和智慧呢?自滿的人內心裝滿了自己,根本沒有容納別人的空間,這不但學不到知識,還可能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與人樹敵。古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智者懂得放低自己,保持一顆謙遜之心,對別人保持尊重和敬仰,正視別人的意見,這樣別人才願意和他分享知識、經驗和智慧。
大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是因為它放低了自己;山穀之所以能藏風納氣,也是因為它放低了自己。人如果想活得悠然自得,活得寧靜致遠,也應該放低自己。當我們把心放低之後,無論朝誰看去,都能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都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隻要吸收過來,就能豐富自己的內心、提高自己的能力、強大自己的靈魂。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這與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是相同的。
1743年,傑斐遜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軍官,母親是名門之後。不論從家世背景來看,還是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傑斐遜都屬於社會的上層人士。他家裏有園丁、傭人,餐廳裏還有服務生,但是在他們麵前,傑斐遜從來不擺架子,從來不對他們發號施令,而是和他們輕鬆、愉快地交談,和他們打成一片。在當時能做到這點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當時的貴族對一般民眾除了發號施令之外,很少和他們交談。
傑斐遜平易近人的低調做法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向這些人學習,與他們保持和諧的關係。正如後來有一次他對法國貴族拉法葉特說的:“你必須像我一樣到一般的民眾家裏去坐一坐,看一看他們的菜碗,嚐一嚐他們吃的麵包,你隻有這樣做了,才能理解他們不滿的原因,並且懂得正在醞釀中的法國革命其中的深刻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