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斐遜的低調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越是位高權重的人,如果越懂得謙虛,就越容易贏得別人的敬仰。因為謙虛可以讓你顯得高大,樸實、和氣能讓你贏得眾人的好感,使別人覺得你親切可靠,恭敬順從可以滿足別人的自尊心和指揮欲,使別人覺得與你合得來。總而言之,謙虛可以贏得別人的好感,贏得別人的幫助,這樣你就能獲得更多。因此,學會放低姿態,保持低調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有位計算機博士在找工作的時候,被很多公司拒之門外。萬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換一種求職策略。他把所有的學位證書都收起來,以一種低姿態去求職。很快,他就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成了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
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上司發現他才華出眾,因為他能指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不是一般程序錄入員所能做到的。這時,博士把自己的學士證書拿出來,老板頓時一驚,覺得不能大材小用,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相匹配的工作。
又過了一段時間,老板再次發現他與眾不同,因為他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經常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把本職的工作做得非常好。這時博士拿出了自己的碩士證書,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之前的兩次事件,老板開始密切關注他,發現他比公司的其他碩士更有能力,於是找他談話,這時,他拿出了博士學位證書,並向老板清楚地講明了原因。老板一聽,恍然大悟,當即欣喜不已,從此以後開始大力重用他。
大丈夫能屈能伸,麵對不利的環境時,學會放低姿態,適當委屈自己,並不是窩囊的事情,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生存機會的聰明舉措。就像那位博士生在工作中保持低姿態,並不影響他的氣節和骨氣,也不影響他的形象和尊嚴一樣。相反,低姿態才能獲得更多。
當我們遇到一個很低的門時,昂首闊步衝過去,往往會把腦袋撞疼。明智的做法是彎一下腰,低一下頭,表現出一種低姿態,這樣才能順利通過。自古以來,大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態,周文王從王車上走下來,陪薑太公釣魚,之後贏得了薑太公的輔佐,最終滅商建周,成為一代君王;劉備三顧茅廬,態度誠懇,終於拜得諸葛亮為軍師,促成三國鼎立。可見,放低姿態才能獲得更多,放低姿態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5.每一次跌倒,都是為了再爬起
印度哲人奧修曾經說過:“每一項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隻是不要一再地犯同樣的錯誤,因為那是愚蠢的。盡可能犯更多的錯誤,不要害怕,因為那是自然讓你學習的唯一方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一種學習和進步,都是為了更好地爬起來,走向成功。
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為了尋找合適的材料做燈絲,和助手嚐試了一千多種材料,但是均以失敗而告終。助手十分沮喪,他想放棄這個項目,於是對愛迪生說:“先生,我們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看來沒希望了。”
愛迪生笑了笑,說:“不,我認為這不是失敗,相反,我們已經成功找到了一千多種不適宜做燈絲的材料。即使我們沒有發明電燈,後人也可以從我們的探索中受到啟發,少走一千次彎路,從而最終發明電燈。”
後來,經過愛迪生和助手們的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成功發明了電燈。
世界潛能激勵大師、世界第一成功導師安東尼·羅賓曾說過一句名言:“人生沒有失敗,隻是暫時還未成功。”愛迪生就是這麼認為的,他在經曆了一千多次不成功之後,依然能樂觀地說:“我們已經成功找到了一千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這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是愛迪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很多時候,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失敗沒有正確的認識,最終喪失了信心,從此一蹶不振。其實失敗不是災難,不是世界末日,它隻是一次很平常的跌倒,隻要爬起來,勇敢地去麵對,人生又將迎來新的曙光。可以說,每一次跌倒和失敗,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站起來。所以,我們要有積極的心態,因為跌倒和失敗中蘊藏著成功,每一次跌倒和失敗都是在嚐試、在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