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項商業合作中,喬布斯不僅砍掉了蘋果公司已經日漸臃腫的軟件開發團隊和中央處理器研發團隊,還利用這兩個團隊已經成熟的技術,從微軟和英特爾公司獲得了大筆資金。在與這兩家傳統巨頭達成完美融合的同時,還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最主要的是還可以在新款的蘋果產品中,使用微軟和英特爾產品。對此,很多商業人士分析認為,喬布斯之所以一直堅持蘋果科技的自主研發,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和各大品牌傳統巨頭討價還價,以便在這個行業市場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實際上,就這一點而言,喬布斯之所以和其他品牌聯合開發並生產蘋果產品,是發生了觀念上的轉變,並非出於長遠計劃和考慮,這同時也是喬布斯性格中靈活的表現。因為在此之前,喬布斯的各項商業計劃中,根本沒有與人合作的打算。
而微軟和英特爾等電子產品公司,一直以來也吃盡了喬布斯的苦頭,而且實際上他們也曾多次和喬布斯接觸,希望能夠與其達成合作意向。但喬布斯略顯偏執的性格卻注定這不會成為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微軟和英特爾隻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即表麵上和喬布斯客客氣氣,暗地裏卻想盡一切辦法為難他。而以喬布斯偏執的性格自然又不會退縮,一係列的明爭暗鬥就這樣開始了。所以,長期以來蘋果公司和其他行業競爭對手實際上處在一種相互角力的狀態中,而所謂相互角力,說白了就是相互消耗。喬布斯在重回蘋果之後一改前態,主動和微軟等競爭對手接觸,除了要砍掉蘋果公司自身的“包袱”,一邊輕裝上陣外,也可以在大環境上得到一個比較寬鬆的氛圍,何況還在出讓專利的時候得到一筆不小的資金注入。
雖然喬布斯的一係列做法讓蘋果產品的市場競爭壓力減小了,但喬布斯很清楚,蘋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強大的壓力所產生的動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一旦失去這種壓力,很可能連喬布斯自己也會變得安逸起來。因此,喬布斯為自己製定了嚴格的工作規程,強製要求自己像之前一樣工作,借以保證對於蘋果產品質量的不懈追求。在喬布斯偏執的堅持下,蘋果品牌的魔力果然一天天煥發出來,除了微軟和英特爾之外,很多廠商紛紛找到喬布斯,希望自己能夠為蘋果產品供應元部件。而喬布斯見蘋果品牌已經成熟,自然也樂得與這些廠商進行合作——一方麵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場,一方麵又可以降低生產和研發成本,獲得實際經濟收益。但是在這一階段,也不是沒有弊端發生。比如,為第一代iPod提供電子芯片的Portal Player公司,因為和蘋果公司合作較早,逐漸變得倚老賣老,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跟不上喬布斯的步伐。最終,喬布斯果斷拋棄了這個合作夥伴,而Portal Player公司在與蘋果公司解除合同的當天,其股價就大跌50%,並最終被其他公司廉價收購。
喬布斯確實將蘋果產品的專利下放到了供應商手中,但這絕不意味著喬布斯開始忽視蘋果產品的質量,而且恰恰相反,因為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作商,喬布斯對於蘋果產品的質量要求更加嚴格了。在此之後的商業活動中,很多合作商將喬布斯稱為魔鬼,並不僅僅是因為他賦予了蘋果產品強大的魔力,同時也因為他的冷酷無情,即對於那些無法提供高端技術的合作夥伴,喬布斯都會無情地拋棄,這也是蘋果產品被稱為“酷”蘋果的原因之一。然而,喬布斯的冷酷卻並沒有阻擋合作夥伴的熱情。資料顯示,截止到2006年,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超過二十萬家各種類型的企業與蘋果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並且都非常珍視與喬布斯的合作機會。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如果蘋果公司的技術專利都下放到了供應商手中,甚至所有零部件都是供應商提供,那麼蘋果公司也就沒有核心技術了,即它也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如此一來,喬布斯又依靠什麼來取得市場競爭的勝利呢?答案很簡單,依靠整個產品的設計和組合。實際上,蘋果產品的供應商都是照單生產的,也就是接到蘋果公司的訂單要求之後,生產符合要求的零部件商品。其實,喬布斯的想法非常明了,他曾經在公開場合向媒體表示:“如果我的供應商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產品,那麼他隻能被我遺忘。”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喬布斯仍然能夠牢牢把握領軍地位,將每一款蘋果產品都賦予超凡的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