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洞察力(4)(3 / 3)

還是那句話,單味的藥,加多了,要死人的!

我們還拿汽車當例子吧。汽車質量,估計N多人會有話說。因為質量在汽車這個實實在在的工業產品上,起到太強大的作用。但是,細細分析起來,真的是決定性作用嗎?

我們以前說過,一輛奔馳,是由N多個廠家給供應配件的。奔馳汽車廠,實際上是一個“係統集成商”的概念。再來說說雨刷器(沒聽過這一段的,去翻看前麵的內容),請問,“鬆鼠牌”雨刷器廠一發狠,竭盡全力,生產出一款能用100年不壞的雨刷器,奔馳會不會下訂單?如果隻憑這一個要素,奔馳肯定不理不睬嘛。因為,一輛奔馳車,最多才不過用二三十年到頭了,100年壽命的雨刷器,難道等車報廢後,拆下來當擀麵杖?

配件,如果使用年限超出主機本身,完全就是浪費。根本是“質量控製不到位”的表現。所以,話說回來,日本人對質量的控製,比德國人強,就強在這一點上——各個配件的使用壽命,都服從同一個年限標準。而德國人就參差不齊,發動機沒準是38年壽命,變速箱呢,沒準18年,而後排座椅按摩的按摩器,居然來了個七八年……為什麼會這樣呢?容老雕一一道來。

說到那個後排座椅按摩功能,奔馳為什麼非要把這個功能加到自己的S級車中去呢?

因為競爭。

德國人在汽車機械方麵,依然灰常灰常牛,電子方麵呢,就立即被日本人給比下去了。但為何依然硬著頭皮,去上N多的電子設備呢?

因為大勢所趨。

日本人難道就憑借質量好,而獲得了競爭勝利嗎?

胡說八道。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的汽車產業格局。

豐田,世界巨人,亞洲的驕傲,世界範圍內,無論品牌和產銷量,都是表率,以質量卓越而著稱!

問題在於,除了豐田,就一個本田了,還歸屬日本,嗬嗬,日產和馬自達,早就是別人的財產啦。至於三菱,不說也罷,這個倒黴蛋,有個數據估計說出來,他們自己都臉紅得想死——三菱所有車係全加在一起的年銷量,注意是年銷量哦,不及豐田凱美瑞一個月的銷量!

日產和馬自達,即使沒被收購前,其質量,也還是比美國和德國的競爭對手好。(我們這裏提到的質量,更多是指JDPower的調查方式。該調查以每百輛車的問題數量為標準進行測評,尤其從中長期看來,三五年後的汽車問題,日係車遠遠好過歐美係。)

日本車,其實是日本大多數企業,都存在一個致命缺點,就是“戰略趨同”。

日本人一發狠,認準了“質量”很重要,就全麵在這裏展開了廝殺,結果,出來個豐田確實牛,其餘企業可就慘了。

仔細想想,人們買車,買的不僅僅是一輛車,而是其承載的更多內容。除了實用性,可能還有身份象征,還有審美偏好,還有性格延伸……僅僅是“每百輛車三年後故障率低”,就能獲得消費者認同?

餘世維錯在哪裏

倒果為因

以前有個妄人,說他研究“姓名學決定命運”。你看:“毛澤東,字潤之,是水的意思。而蔣介石呢,是石頭。水和石頭初看誰更強?是石頭,所以國共兩黨,最初是蔣介石強大。但水滴石穿,終究的結果,還是毛潤之獲勝,看!名字決定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