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洞察力(4)(1 / 3)

在美國,由於有大量新移民,尤其是墨西哥人,勞動力非常便宜,有了便宜的勞動力,為什麼要用無人收款的龐大機器?到了德國便不同了,人工好貴!而且輕易不能解雇,每個雇主都被龐大的薪金和福利嚇得心驚膽寒,當然如果有無人收款機就不用活人啦!

順便說一句,麥德龍那個也不是全無人,而是一個德國老大媽,遠遠坐著,一個人監督著八條收款通道。萬一有比她還老的,不會用高科技收款,她就過去幫幫忙。

所以,針對超市行業,競爭力是削減人工成本,麥德龍采用技術創新,用機器來替代人。而沃爾瑪采用人力資源創新,用墨西哥新移民來替代山姆叔叔。(墨西哥人是泛稱,不過沃爾瑪的第一線苦力員工,確實較少白人。)

沃爾瑪在2006年7月28日正式撤出德國市場,嗬嗬,購買它那85家店的,正是老對手麥德龍。沃爾瑪毫不隱諱地說出了原因:虧損10億美元,再加上看不到打敗對手的希望。

記住,各位,絕不是麥德龍的技術創新打敗了沃爾瑪,而是麥德龍的核心競爭力打敗了沃爾瑪。

不過沃爾瑪也沒閑著,興高采烈奔向印度啦!死磕印度零售業去啦……麥德龍這麼厲害,怎麼來的?請回想我教過的“戰略—運營—團隊”的思路,然後得到執行力。都是一個長久而緩慢的運營結果,德國人工成本有名的高,再加上嚴酷的法律法規,都使得企業在雇用人員方麵絞盡腦汁,拚命削減。反觀沃爾瑪,對第一線員工的成本,從來“削減”不是主流思想……(有一期美國《商業周刊》還特意提到了新一代德國知識分子找不到工作的事,並稱這可能是德國的一顆定時炸彈。)

戰略影響運營久了,運營決定團隊久了,就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和企業文化。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奏效的,但一旦形成,競爭對手很難追上。

沃爾瑪放棄德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2005年新上任的沃爾瑪全球部總裁“賭客”老兄(嗬嗬,是杜克),更注重投資回報率而不是連鎖定數量,所以短時間內看打不贏麥德龍,幹脆跑掉算了。

質量神話

我這半輩子啊,都在努力教育小朋友,千萬別見到白胡子的就瞎崇拜,雖然所有的爺爺都曾經是孫子,但白胡子很可能是未老先衰者的後遺症噢……某些用了N多火星字母的公式,也很可能是用來蒙騙小孩子的。

一個極其狗血的公式

V=(PQ+SQ)/(P+CC)

“PQ代表產品質量,SQ代表服務質量,P則代表價格,為實現顧客價值的最大化,企業可提高PQ和SQ,或降低P。”

這種中看不中用的破爛公式,也好意思拿出來說事?

——我們生活中購買的N多東西,什麼才是“產品質量”呢?

看過老雕談ZARA案例的還有印象嗎?ZARA的服裝狹義的講“質量”,很好嗎?可以說是很一般……如果你把ZARA的豐富風格設計、從不返單而造成的稀缺性都理解為“質量”的話,那麼“產品質量”最終會像安公公的“品牌”一樣,變成一個大筐,啥都能往裏裝——從而不具備任何可操作性。

而那個V=(PQ+SQ)/(P+CC)裏麵的CC,則更加傻了。

“顧客成本(CC),或者說做生意時買方所帶來的各種附加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表示或表現為給顧客帶來的不便。”

用這個解釋的話,盡量減少CC才對,可是看過了不起的老雕曾寫的《品牌就是講故事》那篇牛文,就會發覺,不對啊!針對很多奢侈品消費者,尤其針對“炫耀性消費”的家夥,提高CC,才會創造更大的“客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