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隻是個中性詞
小公司慎言核心技術創新
我前麵說過,任何舉動都要服從於價值鏈。
難道創新就一定好?“創新”就一定是個好詞兒?創新沒有風險?創新沒有成本?直接成本的背後,不用算算機會成本?
要我說,這不過是個中性詞,符合價值鏈的創新,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害死你的毒藥。
對小公司而言,最好是能立即產生效益的創新,否則很危險。舉例來說,SONY今天在數碼相機領域舉足輕重,其核心技術就是CCD,但SONY為了CCD虧損了多少年?十好幾年!一般小公司,可能在這期間早死很多遍了。
目前來看,真正核心的技術,往往投入的都不是小資金。倒不是說小公司就一定不考慮核心研發,但我的建議,一定是:有某一個主業,能產生很好現金流時,才考慮研發核心技術——因為,通常技術研發,不確定性很高,也許如期開發成功,更可能的是一拖再拖,拖得眉毛也白了……沒有健康現金流支撐,被拖死就分分鍾發生的事情了。
世界前沿技術研發,目前做得較好的國內企業,估計說華為,沒人敢不服。華為的牛,表現在,每年固定比例的研發費用(《華為基本法》第二十六條這樣規定:“我們保證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有必要且可能時還將……”)這種心態,才是真正麵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心態。最要不得的是,一想到創新,就準備傾家蕩產,一槌子下去,不成功便成仁。
所以我說大多數小公司,麵對核心技術的創新,還是算啦!現金流還沒穩定呢,怎麼玩?那東西,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投錢投了99%,也是白投!基本上一多半企業,都等不到開花結果那一天。
不妨從“小”做起
但如果大家隻把“創新”理解為核心技術的研發突破,就太傻了。事實上,小公司要鯉魚躍龍門,必須學會思考創新——可能是營銷上的,可能是產品外形上的,還可能是“橡皮頭+鉛筆”式的嫁接創新。
嘿,老雕當年第一次創業失敗後,就是靠一點點錢,少得可憐,瞅準機會,用“橡皮頭+鉛筆”式的創新,殺入某行業,賺得第一桶金。等到現金流正常了,資金也雄厚一點點了,再按部就班,持續投入,進行有係統的研發和創新。
對於資金捉襟見肘的創業者,研發最好是從“小”做起,你身邊什麼不方便,什麼就是“機會”了!
再免費附送老雕原創專利一枚,可以拿去無償使用:男同學的手掌大都比較大,很多人也就喜歡大鼠標,握著舒服。可是筆記本電腦呢,觸摸板和點指杆都不是特方便,電腦包裏,又不方便攜帶大鼠標,咋辦呢?我就發明了個“充氣鼠標”,平時把氣放掉,隻有核心器件的光電鼠標小得可憐,用時,一口氣,就吹大了,手感非常舒適!當然,這個也是老雕N久前的思路了,誰想要誰拿走,不過靠這創業賠了錢別罵我!
對於技術創新,小公司戒之在賭——量入為出是其根本,現金流為王;大公司戒之在怠——瞄準了,死咬不鬆口,大賭大贏。
創新與否,要服從價值鏈
“技術創新”和“削減成本”兩者通常不可兼得,但有時候往往又成了同一件事,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去歐洲,看德國的麥德龍未來超市,真的很先進,就說說收款部分吧,全自動,顧客拿著眾多挑選好的東西,一樣一樣自己動手掃條形碼,水果什麼的,放在一個特定機器上(德國一個磅秤公司開發的,那公司還請我們吃意大利大餐呢),機器自動掃描是橙子還是蘋果,稱好重量自動顯示金額,最後顧客自己掏出信用卡塞到機器裏,自動扣款,如果你有折扣券,就先塞,就會自動給你減錢……
後台部分,就更囂張啦!居然采用了射頻係統,例如擺放飄柔洗發水的貨架上,自動識別和計算該貨架的飄柔數量,如果低於標準庫存量,自動向後台發出警報,提醒補貨……賣DVD的貨架上,可以拿著你想買的影片,朝屏幕一掃條形碼,就給你演一段影片內容。有些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就需要多多掃一下你的證件,證明你成年了……
高科技吧?
這麼多先進技術,嶄新應用,是好事吧?
可為什麼我去美國沃爾瑪考察時,無論前台後台,都沒這些應用呢?沃爾瑪還不夠厲害嗎?怎麼在科技研發方麵,會落後於麥德龍呢?
嘿嘿……還是回到我很久以前講的吧,價值鏈中的環節,哪個是核心競爭力?對於超市係統而言,如何節省成本,是優先考慮的問題,也是成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我一個朋友在迪亞天天便利超市做總監(迪亞天天是西班牙品牌,被家樂福收購,小型店,北京上海目前有很多),有一次和我抱怨,他老板是西班牙人,苦惱道,“俺們在西班牙的時候啊,最能拚減少人工!和競爭對手比,我們每家店少用兩個人,就贏了!可這招在中國不好使啦!在中國少用倆員工,根本成本上沒啥感覺!反而是房租真叫一個高!高到嚇人……咋辦啊?這到底咋辦啊?”
同樣是節省成本,在美國的沃爾瑪和在德國的麥德龍,所采取的策略就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