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競爭力(6)(2 / 3)

就好比,有人交女友,就圖漂亮!隻要漂亮,女孩的學曆低些又何妨?女孩是否孝敬父母誰在乎?哈哈,是吧?有人則不同,最看重女孩的性格,隻要女孩溫順內斂,女孩家庭沒錢又何妨?有人說了,我要十全十美的女孩!又要漂亮、又要性格好、又要有文化、又要才華出眾,還要嫁妝十足,最好帶一千萬現金過門……暈,這樣的女孩,憑什麼嫁給你啊?說白了,那樣的女孩也許有,但成本也極其高昂。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講,都不可能去選十全十美的——這時,退而求其次,總有那麼幾樣他最關注的,而非“核心關注點”則可以退讓。

“核心競爭鏈”關注的就是這個:我突出什麼?我藏拙哪些?

尤其一個關鍵是:我在打造這個鏈條時競爭對手是誰?

一個女孩子,競爭對手是張曼玉、章子怡嗎?當然不是。所以,她的“競爭鏈”就不應該按照國際影星的去設計——也許是同一個辦公室的小妖精?對!就是那個總經理秘書林間瘋兒!針對她,“我該怎麼競爭?我該削減哪些成本,增加哪些增添我魅力的東西?”

正如網友“中興VS華為”所言,我畫的那條曲線不叫價值鏈,起碼不是多數人所理解的波特所講的價值鏈。我畫的,更多時候名字叫“價值曲線”,乃是側重“買方所獲得價值的分析”。從角度上看,是站在顧客角度看“價值的集合”、“價值的出現”。

而傳統價值鏈呢,則是從“我”(生產方、供給方)的角度看價值的產生。例如研發啦、采購啦、品質啦、銷售通路啦、售前售後啦……坦率點說罷,落實到細節,我其實是不懂的——就好比優等生、卡卡、帆帆他們神經兮兮談質量控製一樣,我其實是四竅已通其三——一竅不通啊,哈哈。

但回到主題,我們要幹嘛呢?我們要賺錢,還是賺“1000萬”,這是個狹窄的命題。如果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品質控製上,恐怕窮其一生也不見得弄得精通,問題出現在:我學會控製品質後,真的就能賺到1000萬嗎?

所以最終會回到視野高度這個核心上。

更宏觀看問題,怎麼看?在今天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年代,是看自己、看對手、還是看顧客?在我看來,順序應該是:先看對手,再看顧客,最後才看自己。

“卡位”之戰

“盤子”大小,決定了競爭格局

早好多年,我的一個朋友就給我上課,說如果你的盤子很小(其實就是我說的超級細分市場),鞏固好之後,其實很安全。例如我做一個小小的配件,例如高檔一點的電源插座吧——會不會引來“聯想”和我競爭?多半不會,因為這個領域利潤和市場“盤子”都不大,聯想未必看得起。

OK,退一萬步,假如聯想(或什麼長虹、海爾)真的來了,我怕嗎?

其實我不一定會怕,因為我知道,他們不會存“必勝”決心的。一看骨頭難啃,他們通常會自己跑掉。(希特勒不是打不贏瑞士,而是不值得用高代價去打一個小小瑞士。)

其實,“突破”保鏢插座,就是這麼個思路成功的。“突破”的團隊,是第一流的團隊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那個不是“主流產品”,所以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隻能說明“針對他們可行的第一流戰略”被他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