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實踐篇:店鋪服務實務(1)(1 / 3)

(第一節)店鋪服務的基礎理念

一、店鋪服務是銷售鏈之關鍵

店鋪銷售服務技巧在整個店鋪銷售渠道中非常重要,它決定著銷售人員的行為。當前,銷售的技巧已經由過去的拉式戰略轉變為推式戰略。所謂拉式戰略是指以廣告打產品品牌的形式,將顧客吸引到店鋪裏進行消費的銷售方式。所謂推式戰略是指通過店鋪人員的銷售服務技巧來提升店鋪營業額。因此,要提升營業額,銷售人員首先要確認店鋪的重要性,並將其轉化為一種認知,通過服務體現,以贏得顧客。

案例積極處理申訴的糕餅店

張先生帶著一家知名糕餅店的蜂蜜蛋糕到朋友家中拜訪,但從包裝盒中取出的蛋糕好像發黴了一樣。為了慎重起見,張先生立即向該店反應了情況。但隨後他看到盒子上的說明,才知道蛋糕上的粉末是廠家生產時產生的,不是質量問題。

張先生回家後,收到朋友打來電話說,該蛋糕店位於他家附近的分店店長送來兩條蜂蜜蛋糕以示歉意。當天晚上,原本張先生買蛋糕的那家店的店長也拿著蜂蜜蛋糕到張先生家致歉。

連鎖店維護店鋪形象的速度之快,如此積極地處理申訴,且坦然接受顧客的抱怨,立刻謀求改善的態度,讓大家不難看出蛋糕店興旺的原因所在。

對於一些產品,維護一個老顧客是至關重要的。從上例中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店鋪服務人員認識到老顧客的重要性;第二,店鋪服務人員及時處理了顧客的抱怨;第三,各分店的服務形式保持一致,體現了該店對顧客服務理念的價值所在。從而在顧客心目中形成了對該店鋪的良好認知。

人們心中的認知會決定行為,真正確認店鋪的重要性,對於店鋪銷售人員非常重要。店鋪銷售人員隻有確認店鋪工作的重要性,店鋪工作才能做好;如果店鋪銷售人員沒有確認其重要性,就容易出現對事情的不當處理。由於處理不當,顧客可能永遠不會再次進行購買。實際上,對於店鋪銷售人員而言,生意的成交與否尚在其次,但至少要做到店鋪的最低標準,即讓顧客能夠喜歡進店鋪。

二、銷售服務員絕非產品解說員

1.重視自己

產品在做品牌的過程中,很多顧客因廣告宣傳進入店鋪,因此很多銷售服務人員並沒有盡到銷售的本職,而隻盡到解說的義務。店鋪的銷售服務人員必須要有一個認知,即要先重視自己,才能夠重視產品,重視店鋪。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店鋪銷售服務人員就隻會在店鋪無所事事,也不懂得如何使商品增值。如果店鋪銷售服務人員希望提升商品的價值,那麼店鋪銷售服務人員應該首先定位自己是解說員還是銷售服務員。

2.銷售服務能為產品增值

商店中的商品是相同的,唯一能夠產生差異的是麵對顧客的銷售服務人員,他能夠幫助產品產生增值效應。相應地,若店鋪銷售服務人員隻是簡單的解說員,那麼產品增值甚微,甚至無法產生增值效應。

案例

罐裝可樂在飲料機上銷售為2元,路邊賣飲料的小攤位會賣到4元,而在4星級、5星級的酒店中相同品質的可樂可能會賣到10元甚至20元,在更高檔的西餐廳裏,一杯可樂可能會賣到30~50元。

上例中可樂的原料可能都源自同樣的原材料,都是同樣一種產品,但其銷售價格卻不同。這是因為經過銷售服務,可樂增值了。

具體分析來看,通過飲料機購買可樂,顧客需要自己投幣打開,喝完後自己把它扔到垃圾桶,沒有任何人提供服務,所以顧客隻需要花費2元。路邊小店中,有人幫助打開或加冰,打開和加冰的服務會使可樂增值變為4元。而在4星級、5星級的酒店中,服務人員的微笑、背景音樂和燈光使得可樂增值到10~20元。而在更高級的西餐廳中,隨著服務和環境的改善,可樂增值的幅度就會更大,達到30~50元。

三、“顧客至上”不隻是口號

將“客戶至上”的口號落到實際的店鋪銷售中,真正地關懷顧客,不計代價和報酬地關懷顧客。

也許你會問:“怎麼會有店鋪不喜歡滿足顧客需求,讓顧客獲得快樂呢?”奇怪的現象是,這樣的店鋪到處都是,而且為數還不少。現在所有店鋪都強調顧客至上,但許多店鋪從說到做之間還存在很大一段距離,“顧客至上”隻是一句口號,顧客來到店鋪之後得不到相應的服務。目前許多店鋪並沒有將“顧客至上”落到實處,而是利用廣告樹立形象,將顧客騙到店鋪裏。顧客對“顧客至上”的感受並不是來自於廣告,而是來源於顧客進入店鋪之後受到的禮遇。

案例一個行李箱

張先生在廣州某個中型店鋪買了一個行李箱,可是當張先生到達機場將行李箱放到地上才走了幾步,行李箱的兩個輪子就掉了下來,張先生隻好將沉甸甸的行李背回了家。等張先生又一次去廣州,人還沒有入住酒店,就先跑到那家店鋪,原本隻想換個行李箱算了,而且店鋪大大的標語上寫著“三天之內可以退貨”,應該是很容易處理的,可是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

店長:“不好意思先生,首先你的行李太重把輪子壓壞了,其次你的行李箱的布麵已刮破了,再就是你沒有在三天之內來退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