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理論篇:認識店鋪服務的真諦(7)(3 / 3)

8.嗜好動機

嗜好動機是以滿足個人特殊愛好或需要為特征的購買心理。人們由於興趣愛好、生活習慣或職業等原因,往往對某些商品表現出特殊的興趣,成為這類商品的經常性購買者。如有的人喜歡集郵,有的人喜歡釣魚,有的人喜歡古玩字畫,有的人喜歡花鳥蟲魚等等。這種類型的顧客往往對購買商品有著豐富的知識和很強的鑒賞能力,其購買行為具有集中性、穩定性和經常性。

9.習慣動機

老年顧客的購買行為往往取決於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一般比較穩定,對新產品和新潮流往往持拒絕態度。

10.攀比動機

具有攀比動機的人往往不甘居人後、爭強好勝,其購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歸屬的社會群體,買東西也多不是出於對商品本身的實際需要,而是為了與別人比較,向別人炫耀,其購買行為同樣有很大的盲目性。

以上分類也隻是一個大體上的劃分,顧客在購買過程中的心理動機遠比這要複雜,有時是幾種動機交織在一起。為提供優質有效的服務,營業員在接待顧客時一定要細心揣摩顧客心理,才能了解其真實的動機,做到對症下藥,吸引其注意力。

六、破譯顧客心理

(一)顧客購買心理過程

顧客購買心理是顧客在購物過程中的內心活動,是由許多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因素有機形成的暫時穩定的完整係統,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動態的反映,它對顧客的購買行為起關鍵性作用。要研究出一套接待顧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好方法,就必須先了解顧客購買商品時的心理進程。顧客在購買過程中,從一般性瀏覽到做出購買決定,在心理上大致要經曆以下八個不同階段。每個不同階段,都要求營業員提供不同的接待和服務。

1.觀察瀏覽

顧客跨入店門進入商品區後,通常都要有意或無意地環視一下商店的門麵、櫥窗、貨架陳列、營業廳裝飾、環境衛生、秩序及營業員的儀表等等,希望初步獲得對店容店貌的感受。

作為零售經營者,必須清楚顧客進店可能有以下四種不同的意圖,營業員必須嚴格加以區分:

第一種:顧客進店迅速,進店後一般目光集中,腳步輕快,迅速朝向某個商品櫃台,向營業員開門見山索取貨樣,急切地詢問商品價格,如果合乎需要,就會毫不遲疑地提出購買要求。

第二種:顧客有購買某種商品的目標,但具體選定什麼牌號、規格、式樣、色彩的商品,不是十分明確。他們進店後一般腳步不會太快,而會認認真真地東看看、西瞧瞧,也不會急於提出購買要求。

第三種:顧客進店後,並沒有固定的購買目標,對商品可買可不買,選擇性很強,如果他對某種商品感興趣,也會激起購買動機。他們在商店裏會顯得悠哉遊哉,隨便巡視,若遇上如意的商品,他們也會購買。

第四種:顧客是以閑逛為目的的,他們進店沒有固定的目標,甚至原先就沒有購買商品的打算,進店主要是參觀瀏覽,以閑逛為樂。他們一般是情侶相挽,夫妻成對,或全家攜行,親朋好友結伴而行,漫步店內,逍遙自在,喜歡評價店內環境、服務質量和新奇時髦商品。

顧客進店後如果想買一件商品,就會去尋找自己所要購買的商品大致所在的櫃台,找到並靠近該櫃台,緊跟著就會去注視、觀察所要購買的商品。顧客注視、觀察目標商品的依據是其頭腦中的“產品概念”。在這種產品概念的作用下,四處尋找,觀察相應的商品,在頭腦中進行對比,以發現與產品概念最接近的商品。當顧客產品概念清晰而且具體時,顧客就會很容易發現櫃台裏陳列的商品中有沒有目標商品,如果有就可以進一步進行評價,以便做出選擇;如果沒有,也可能大致知道櫃台中現有的商品與目標商品的差距。遇到這種情況,顧客可以做出的選擇有兩種,一是放棄購買,等到有合適的機會再買或者到別家商店尋找;二是為了避免麻煩,決定先買個與目標商品相近的產品,但當產品概念不清晰、不具體時,若櫃台的陳列、營業員的服務對他確有吸引力,顧客就有可能放棄原有產品的模糊概念,重新建立起新的產品概念。

2.引起注意

當顧客發現自己所要尋找的目標商品或對某一商品產生興趣時,顧客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這一商品上,駐足觀望,以求對商品獲得進一步的了解。此時,他們會關心商品的質量、功能、款式、色彩、使用方法以及價格等,營業員應及時在旁邊給顧客做出相關介紹。

由於顧客各有所好,一個商店的商品要想滿足所有顧客的各種興趣愛好幾乎不可能。因此商店隻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努力使自己經營的商品和服務盡量滿足目標顧客的興趣愛好,力爭具有這種興趣愛好的顧客喜歡本商店的商品,成為本商店的顧客。

3.誘發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