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積極爭辯的要點是避免無意義的爭論。因此,在爭辯之前應該冷靜一點,考慮一下與對方所爭論的問題是否有意義,要盡量避免無意義的爭辯。對於不可避免的辯論,在開始辯論之前要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往積極爭辯的方向上引導。辯論的目的無非就是尋求真理或訴說公理。因此首先要有理據的自信心,然後再據理力爭。在陳述自己的理由時,應注意這樣的幾點:
①說理要簡而明;
②語氣自信果斷;
③多擺事實。
同時,在言辭交鋒中,還有一些針對對方要害處開戰的辯論方法:
①試著歸納、複述引出對方結論的大致思路或理由,說明其結論是錯誤的或有偏頗的;
②找出對方言談中的漏洞與失誤,予以駁斥;
③暴露對方“理據”的根本錯誤所在;
④對比式說明。使對方的錯誤與自己的正確形成鮮明對比。
要想在爭辯中取得勝利,除了注意方法和技巧,充分說理之外,還應注重感情。在爭辯中,“理”的因素固然重要,然而,人又是感情動物,情與理交織在一起。如果在爭辯中能夠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那麼,就一定會取得很良好的積極效果。為此,在辯論中不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不可使用尖刻的詞句和強硬的口氣;不能采取居高臨下的態度,否則,即使非常有理,也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搞不好,還會引起在場每個人的反感。同時,還要努力做到適可而止。眼看對方啞口無言,敗勢已定,便應拿出不殺降者的氣魄來,結束對立的場麵,給對方一個台階下來,重歸於和平。
(2)回答無禮非難的藝術
領導者麵對他人對自己有意識地無禮說話或提問,應該予以回擊。回擊的方式有以下“剛”、“柔”兩種:
①針鋒相對,“原物”奉還。
這是“剛”的回擊方法。麵對無禮的衝撞或冒犯,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是最痛快的了。
有一次,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寄給丘吉爾兩張戲票,並附了一張紙條:“來看我的戲吧,帶上一個朋友,如果您有一個朋友的話。”丘吉爾回複說:“我很忙,不能看首場演出,請給我第二場的票,如果您的戲會演第二場的話。”這樣回敬無禮者,循著對方的思路“原物”奉還,可謂以毒攻毒。
②以靜製動,以禮對辱。
這是回敬無禮說話與提問的“柔”的辦法。
美國某城市一群激進分子在市政府前作抨擊時弊的演講,激昂之處,發誓要把宮殿燒光。這時走出一位官員來維持秩序,對人群大聲喊道:“請散開吧,要燒宮殿的請往左邊來,要燒死議員的請往右邊靠。”平平靜靜的兩句話說得大家一片大笑,剛剛還劍拔弩張的緊張蹤影全無。
有時,領導者會遇到他人對自己惡語中傷、故意挑釁,領導者若想不出什麼妙語還擊,不妨彬彬有禮地任其發泄:“是這樣嗎?”、“請詳細談談好嗎?”於從容和不屑與之論短長之中顯出自己的無畏與藐視。
(3)回答棘手的提問的藝術
在一些特殊場合,領導者會碰到一些咄咄逼人的提問。這些提問或者是問題內容屬於機密不能泄露,或者問題過於敏感使領導者無法正麵作答。那麼,此時應如何巧妙地避開話題,擋住笑容後麵的利刃呢?
①巧妙閃避。
繞開實質性問題,轉移提問重心,扯遠話題,使問題難以深究。
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介紹我國經濟建設情況,被一外國記者問到:“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一提問涉及國家財政機密,而且問者暗含譏諷我國資金困乏之意。當時周總理坦然作答:“共有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10種主輔貨幣,麵額分別為10元、5元、2元、1元……共計18元8角8分。”接著,總理又滔滔不絕地往下說:“中國人民銀行有全國人民作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
這樣的回答貌似離題,實質上是委婉地駁回了那個記者的懷疑與譏諷。
②誘導否定。
當對方提出不該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先順著話題提出一些條件或設問,誘使對方落入圈套,走向自我否定的結局。
1972年5月的一個淩晨,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剛簽署,基辛格在向隨行記者團介紹情況時被問及“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對這一不該問的問題,基辛格笑道:“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需要保密的。”那記者忙說:“不需要保密的。”基辛格馬上反問:“不是的嗎?那你說是多少?”對方隻能自嘲地一笑了之。
③反口詰問。
有些問題不能明確作答,可以采取反問式。
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前,曾任海軍要職。一次他的朋友問他關於某軍事基地的建立計劃,這是個很讓人為難的問題。當時羅斯福環顧一下四周,低聲問:“你能保密嗎?”朋友趕緊說:“當然能。”羅斯福鬆了一口氣說:“那麼,我也能。”
一場尷尬就在輕鬆幽默而又含蓄委婉中消失了。
④模糊對答。
避實就虛,避重就輕,用模糊但又積極的話語來擺脫困境。
一外國參觀者詢問某廠飛機發動機的年產量,這屬於機密,但直接回絕又顯得生硬。該廠總工程師非常巧妙地答道:“計劃下達多少,我們就生產多少。”
總之,麵對棘手提問,需要領導者的機敏和智慧,隻有這樣,才能在困窘之迫麵前應付自如。
二、領導者演說的藝術
在人類的口語表達中,演說是最高級、最完善、最有審美價值的一種形式。它要求演說者調動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一切積極因素和手段,在大庭廣眾之中,在眾目睽睽之下,圓滿而藝術地完成傳播信息、交流思想、施加影響和開展鬥爭等方麵的目的。演說優於其他口語表達形式,所以,領導者都應掌握演說這門藝術。
1.演說具有極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演說能夠使人的視覺、聽覺接受雙重刺激,能夠使聽眾感受演講者情緒、情感、意誌、思想觀念等多方麵的影響。演說不同於一般的談話,可以係統、深入地論述某一問題,從而能夠運用道理來說服聽眾、影響聽眾。演說聽眾多、交際範圍廣泛,從而影響力也大。演說往往還帶有某種情緒和激情,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鼓動作用。
正由於演說具有極大的宣傳和鼓動作用,因此,演說經常被用作對敵鬥爭。在激烈的對敵鬥爭中,演說成為重要的手段;演說還是宣傳真理的重要形式,很多優秀的思想家都借助於這一形式進行真理的宣傳工作,以啟發民眾之心。
自古以來,演說就被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及軍事家們廣泛地利用。古今中外,時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演說人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既是聞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又是優秀的演說家。古文學評論家劉勰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從世界曆史看,古希臘時期就產生了諸如蘇格拉底、德摩斯梯尼等十大演說家。在近代和現代出現了華盛頓、林肯、拿破侖、丘吉爾等著名的演說家。美國前總統林肯在葛底斯堡的一次演說,僅僅講了三分鍾,共十句話,講完後竟把一萬多名聽眾感動得熱淚盈眶。這篇演講,現已鑄成金文,存放在牛津大學,成為英文演說的典範。
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往往也是傑出的演說家。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周恩來等就是代表。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一切有作為的領導者都應該努力學習和掌握演說的藝術。隨著我國“四化”建設的發展,國內、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對演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領導者要在黨務、政務、軍務等有關方麵作報告、開展思想工作、組織訓導式演說等,掌握高超的演說技巧,可以有效地幫助領導者做好工作。
2.長篇宏論中“說”的藝術
演說的主體是“說”,並且還不是一般的“說”。它與一般的談話相比,不是三言兩語,而是長篇宏論、洋洋灑灑;不是相互地我說你也說,而是我說你聽。因此,如何在長篇宏論中能夠緊扣聽眾的心弦,讓聽眾饒有興趣地聽下去;如何在我說你聽中溝通演說者與聽眾的感情,就需要很好地講求“說”的藝術。
講究這種“說”的藝術,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麵下工夫:
(1)演說稿的結構與提綱
一篇好的演說稿,猶如一篇好文章。在選材、字句和文章結構等各方麵都是經過反複推敲的。準備演講稿是演說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
美國公共關係問題專家理查德曾提出一個“四步驟”結構模式,即:
開場白,引起注意與興趣;
引入正題,擺出論點;
舉出事例,闡發主題;
建議或結論,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使聽眾得到某種啟示。
撰寫一篇優秀的演說稿,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①內容安排得當。
聽演說不同於讀一篇文章,因為聽覺遠比視覺容易分散。一般在聽的最初階段,領會能力最強、效果最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注意力便越來越不集中。有人為此得出一些研究結果,認為若把演講總時間分為等量的三個階段的話,那麼第一階段須介紹60%的內容,第二階段介紹30%的內容,第三階段隻介紹10%的內容。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聽眾頭腦最清醒的時候講。另外,注意控製時間,不宜太長。
作為演說者,對自己所講的內容自然是了然於心、清清楚楚,但聽眾並非如此。為了使自己的結構在聽眾頭腦中也明朗起來,不妨使用一些提示性的語言。比如,“要說明的有以下三點;首先……其次……再次……”、“現在是最後一個問題……”、“這一點與剛才所提到的××問題恰成鮮明對比……”等。
可根據上述結構寫出演說提綱。演說提綱是整個演說的骨架,它不僅能幫助演說者在寫稿時理清思路,使邏輯層次分明;而且能在演說中起備忘提醒之作用。從大篇的文字中摘出需要講的問題要點、重要的事例、關鍵的引用等,記在卡片上,放在麵前的桌子上,可以隨時參考。不要對自己的記憶力太過自信,誰都不能保證永遠不發生疏漏。
②先聲奪人的開場白。
給人的第一個印象總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後麵的第二印象,第三印象……直至最後的總體印象。因此演說的開場白很重要,它影響著聽眾情緒及其對整個演講的總體評價。
要想先聲奪人,首先應該避免陳詞濫調。有許多人一上場就先謙虛、解釋一番,或感謝大家來聽他的演講等,這些都是影響演講效果的開頭。其次是應該避免平淡無奇。演講者可以用敘述有關某一細節、某一具體事件(可以與當時的情景相關)以迅速引起聽眾的興趣;或者先扯些貌似不著邊際的話題使聽眾感到意外和好奇,然後再巧妙地將之與主題聯係起來。在首鋼的一次全國性的經濟責任製學習班總結大會上,有這樣的一個演講開場白:“聽說,石景山原來叫石經山,山的旁邊有一條河叫石經河。當年唐僧從西天取經回來,過了石經河,在石經山上曬過經書。我們這次到石景山也是來取真經的……”隻這幾句話,台下的聽眾情緒就活躍了起來,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著發言。整個發言雖隻有短短幾分鍾,卻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話音剛落,便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