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開誠布公聲情並茂——領導者談話與演說的藝術(3 / 3)

③形成懸念和演講高潮。

演說和電影、小說一樣,不能平鋪直敘。如果很早就表露出要講的關鍵情節,一張嘴就能猜出下文,聽眾便會失去興趣,那就很難再挽回了。

演說也要善於製造氣氛。看似平常的講敘,實際在慢慢地形成“扣子”,使聽眾產生一種要知下文的疑問感;有時剛要道出,又旁生枝節,進一步加強聽眾的懸念,在聽眾興趣越來越濃的情勢下,隨即拋出豐富有力的研究成果,這便可以形成一個高潮。短些的演說,隻有一個高潮;長些的演說,可以連續組織幾個高潮。

④回味無窮的結尾。

結尾好比演說的最好一擊,也應該像開場白一樣,讓聽眾感受到它的震撼力。

結尾包含了演講的結論和總結。演說完畢的時候,聽眾常常是已對前麵講的東西模糊不清,甚至已經忘記前麵所講的內容。因此,在結尾處重申所講過的要點部分,這是最好的總結法。

另外,演講應該在什麼地方收住也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要太急於把一切說得太徹底太明白。最後的結尾雖然是總結性的,也應該帶一些大有未了之意的神秘感和深刻感,使之成為一個含蓄的、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可以選擇在聽眾興味正高時中止演講,“意猶未盡”總比“興盡意終”更令人依依不舍、回味無窮。

(2)演說的語言

語言是構成演說的要素。演說的語言要簡單明了、生動形象並時有幽默。既要樸素無華、娓娓動聽,又要有波瀾、奔放,使人聽了覺得豪爽有趣。為此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演說的修辭手法。

適當地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也可以用方言、俗話、成語、諧音等修辭手法,盡量使語言“活”起來。

②恰當地使用例子。

舉出適當的例子能夠使聽眾感到興趣盎然,能在平麵的話題裏給人以立體之感。特別是在講解較為深奧的內容或是難以使人信服的內容時,舉出恰到好處的例子遠勝於用道理解說。

③使話題幽默有趣。

在演講的過程中時而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情節,能夠激發聽眾的興趣和注意力。

3.說教論理中“演”的技巧

演說是“演”與“說”的結合。它雖不同於演戲,不是以“演”為主的視覺藝術,但也絕不雷同於一般的說話。確切地說,它是以說教論理為主體,以眼、手、身、音、服飾的適度扮演為輔助的活動。因此,講究演說中“演”的技巧也十分重要。現擇其幾個主要方麵加以介紹:

(1)注意儀表與風度

演說者給聽眾的第一個印象不是開場白,而是儀表。莊重、灑脫的儀表是演說成功的開始。孫中山先生曾深刻指出:“身登演說台,其所具風度姿態”應該是“衣著整潔,舉止大方,還沒開口即使全場有肅穆恭敬之心。”

一位演說的領導者,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隨便、輕佻、粗俗,那麼,就會使聽眾的敬慕之情大減。

1961年美國大選,民意測驗認為尼克鬆會擊敗對手民主黨人肯尼迪,但由於在競選演說時尼克鬆的電視屏幕形象遜於肯尼迪一籌,結果以49.6%比49.9%的微弱票數敗給肯尼迪。

儀表風度是演說者內心世界、精神風貌、文化教養、審美情趣等諸因素的綜合表現,應該說,儀表風度是演說者最基本的態勢語言。它是與觀眾、聽眾溝通的第一步。有了好的儀表風度,就有了好的“台緣”;有了好的“台緣”,就容易有比較好的合作,從而容易產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領導者在演說時,因時因地地設計儀表,體現風度,是一件不容忽視的重要事情。或莊重,或樸素,或穩健,或瀟灑,或慷慨激昂,或慢聲低語,風格雖有差別,但儀表風度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即整體協調,給人以美感;態度不卑不亢、雍容大方、彬彬有禮,給人以深沉、老練、瀟灑、可親又可敬的感覺。

(2)善用手勢、眼神與表情

風度是演說者外在形象的一個綜合反映。它還具體地體現在演說者的手勢、眼神、表情上。演說與談話相比,更加注重手勢、眼神、表情的運用。人們常把演說中的手勢、眼神、表情等稱為“體語”。使用適當的體語來配合語言,可以使演說表達更明確,感染力更強。陶行知先生說:“演講如能使聾子看得懂,則演技精矣。”

①善用手勢。

手勢是手受思維語言、情感的驅使而做出的各種連貫或斷續的動作。使用手勢,可以強調自己所說的話的感染力,或者與所說的話配合起來,使其含義更加容易理解。比如:“成績顯著,每年利潤增長30%!”伸出三個指頭加以表示。“他果斷地回答說,絕對不可以!”右手向前推,手心向外等等。這樣的手勢,可以更明確、更有力地表現出演說者的力量。

使用手勢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手勢應與語言相配合,要把它當做一種語言用。一種手勢應明確地表達一定的含義,不能亂比畫。

第二,手勢不要用得太多。不當用的時候,就將手安穩地放於身體兩側或自然地放在講台上,不要摸摸這,碰碰那,好像不知所以似的。

第三,不要重複同樣的手勢。不管說什麼話,手勢老是那麼擺來擺去,會顯得單調,聽眾也會覺得乏味。

第四,不要用力敲打桌麵或做過分誇張的動作。

②善用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在演說中,雖然觀眾離得遠一些,不像談話那樣麵對麵,然而,視線卻能影響觀眾。如果演說者的視線總是固定在天花板或是某一個固定物上,那麼就不能與聽眾溝通。應該一邊演講,一邊用眼睛與聽眾交流。將視線一會兒落在這些人身上,一會兒落在另一些人身上,若聽眾看到演說者在注視他,就會從內心裏關注演講,並且會給予演講者回報。如點點頭,微微一笑,這就等於演講者和聽眾進行了會話。這種溝通越多,演講的效果就會越好。

③善用表情。

與眼神相聯係的是表情。表情是演說者感情的起伏變化在麵部的自然流露,並影響體態的動靜趨向。表情可以促進思想感情的交流,是有聲語言的輔助工具。國外一位心理學家總結出一個公式:感情表達=20%的言詞+30%的聲音+50%的麵部表情。可見,表情在表達人的情緒、情感和態度方麵要比有聲語言更明確、更有感染力。

優秀的演說家,無一不善於利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高爾基在描述列寧演講時的情形時寫到:“他的身材又矮又壯,體格結實,長著蘇格拉底式的前額和一雙洞察萬物的眼睛,時而做出一種奇怪而且滑稽的姿勢——頭向後仰,又偏到肩上,手指插到腋下的背心裏麵。這個姿勢有一種親切而又可笑的表情,一種像打了勝仗的公雞似的表情,而且在這一瞬間,他全身閃耀著快樂的光芒。”列寧在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幹涉時期,就曾在群眾集會上發表過兩百多次演說。每次演說,聽眾都聽得如醉如癡,沉浸在他的語言和動作所造成的強烈氣氛之中。

(3)注意聲調與聲速

聲調與聲速也是“演”的重要內容。

演說的聲音經常有兩種傾向:一是怕聽眾聽不清,而大聲喊叫;二是因為怯場或沒有經驗,說起話來嘟嘟嚷嚷,別人聽起來費力,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演講效果。

演說的時候,根據情節的需要,聲音應有高低起伏的變化。在需要強調的地方,可以把聲音提高,慷慨激昴,生龍活虎;在需要平心靜氣地說服聽眾的地方,可以把聲音稍稍放低。如此高低有致,收放自如,柔和自在,才會增強演說的活力。

注意聲速也很重要。為能清楚地表達演講的內容,說話的速度不要太快。說話太快了,聽眾來不及思考與理解,會影響演講的效果。產生這種情況通常是為了趕時間。其實如果覺得時間不夠用,應寧肯將某些次要的內容略掉,也不要講得太快。一般來說,演說的速度以每分鍾150個字左右為宜。在講次要內容時可以稍快些,在講重要內容時一定要放慢速度。演說速度的變化也能起調節聽眾興趣的作用。

演說要有節奏,該停頓的地方要適當的停頓。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句逗之處稍頓一下;

②換段的地方稍停得長些;

③講完重要之處也要稍停,給聽眾以回味的空隙;

④講到幽默之處,聽眾哄堂大笑之後,也要稍停,待安定下來之後再講;

⑤講完結束語之後,稍停,然後再宣布結束。這樣把講和停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增強說話的節奏感。

4.演說需要緊緊抓住聽眾的心理

演說不僅要注重“說”、“演”的技巧,而且必須把握聽眾的心理,調節演說者與聽眾的關係。因為演說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觀點、主張傳遞給聽眾,使之接受。如果不尊重聽眾的心理反應,無的放矢,聽眾想聽的你不說;聽眾已經不耐煩了,你還喋喋不休,這樣的演說最終就隻能導致失敗。

演說者也應該首先分析自己的聽眾,把握聽眾的心理,使演說盡量符合聽眾的口味。了解聽眾,不但要了解他們的職業、身份、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生活閱曆,興趣和愛好,而且要了解他們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像孫中山先生說的那樣:“登台眼光四座,有何黨何派人,然後發言,庶不致離題。”

在演說中抓住聽眾的心理,需要針對聽眾的心理加以講解。演講者必須針對聽眾當時的心理活動,對所講的問題進行剖析。對聽眾已經理解的則可以不講或者隻要點到即可;對尚沒有理解的就要講深講透;對認識有出入的,則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講清這個問題的內容實質及其來龍去脈,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等等,以聽眾能夠接受得了的方式加以說明。事實要擺清,道理要講透,但不要執拗地想說服聽眾,更不要“批判”或冷嘲熱諷。通常,人們樂於接受建設性的暗示,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某人如此這般、某事如何長短等,這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要相信聽眾的理解能力。隻要是他關心的問題,即便當時想不通,演說者所講的道理也會留在他的記憶之中,對他以後思考判斷問題也會有所幫助。

抓住聽眾的心理,還需要演說者在演說態度上以和藹、親切、平等待人為主體,切不可傲慢,以勢壓人,以教訓人的口氣說話。在一般場合下,領導者在演說時,應心平氣和,親切、平等,如果采取傲慢態度,則反映出演說者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蔑視對方,這就形成了一種不平等關係。這種關係勢必使對方產生厭惡、對立的心理。因此,領導者在演說時應力求心平氣和、平等待人。

有時,領導者在演說中也確實需要表現激烈的情緒,但這不僅必須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更重要的還是聽眾的情緒也必須處在激奮之中。在聽眾情緒激奮的情況下,演說者的情緒恰恰抓住了聽眾的心理。

不了解聽眾,就是不尊重聽眾。在演講中要擺正同聽眾的關係。隻有這樣,才能當嚴則嚴、當寬則寬,當剛則剛、當柔則柔,依理定情,以情促理,獲得演說的最佳效果。

圖書信息

*  *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