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交流情感增進共識——領導者人際交往的藝術(3 / 3)

以上所談的都是領導者同群眾交往的一般性技巧,下麵再分析一下與不同類型的群眾交往的特殊技巧。

(1)同女性員工交往的技巧

女性不同於男性。我國的領導者絕大部分都是男性,男性領導者在同女性群眾交往時,必須懂得女性的特點。女性大多喜歡別人注意她,這是企盼自己的存在價值被肯定的心理所造成的;此外,她們很容易感情用事。因此,領導者在與女性群眾交往時,要用適度的言行來肯定她們的存在價值,這樣就能夠使她們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但在肯定女性的存在價值時,又要注意分寸,別說過頭的讚賞話和明顯的奉承話,因為那樣做會適得其反,她們往往會將此看成故意的嘲弄或惡意的譏諷。女性在察言觀色方麵的第六感觀比男性敏銳得多,有看一眼就能識破男性謊言的本領。在與女性相處時,還應引起注意的是,女性常常顯露出言行和心裏所想的是相互矛盾的情況。領導者要帶動女群眾,就得洞察她們特有的心理,否則,就無法如願。

一般來說,女性性格比較脆弱,會經常使用“眼淚戰術”。工作上出了差錯,挨了領導的批評,或者受了一點委曲,都會淚水汪汪。有的男性領導者一看到女性群眾淚水盈眶,態度就軟了下來,不敢進一步嚴厲批評,似乎生怕發生意外。這種一見眼淚就退卻的領導作風,是對女性心理的另一方麵缺乏了解所致,既有損於工作,也不利於對女性群眾素質的提高。

女性對強有力的領導者有一種依靠心理。因此,優柔、軟弱的人無法帶動她們。女性集中的組織裏,常見三三兩兩組成的小圈圈,似乎不躋身於某個圈圈,就會心有不安和孤獨感。認清女性的這種依靠心理,領導者在同她們的交往中應務必讓她們感到“能夠依靠”和“值得信賴”。

因此,領導者在與女群眾的交往中,既要態度堅定,又要關懷照顧。如果顧此失彼就會使事情多有困阻。一味講照顧,缺乏嚴格的要求,就顯得柔弱無能,女性群眾反而覺得這個領導不值得信賴;如果總是板著麵孔訓人,不懂得關懷和照顧,女性群眾便會怨恨叢生,耿耿於懷。

此外,女性群眾的競爭心較強,也很容易感情用事,因此,領導者在與女性群眾交往和處理女性群眾之間的問題時,當以公平為宗旨,不可因人而異,否則,便會引起意外的麻煩。對女性群眾的批評,一定要講究方式,這是由於女性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敏感,容易感情用事。如果對她們進行批評時不講究方式、方法,就往往會產生相反效果。

在女性集中的組織裏,糾紛和爭吵是司空見慣的事。有的甚至三五成群各自組成小集團,反目對立,對此,領導者要加強與她們的交往,妥善處理各種糾紛。

(2)與“非正式組織領袖”交往的技巧

在一個組織裏,有許多人由於彼此的誌趣、愛好及脾氣秉性相同而自然形成一個鬆散的團體,人們稱之為“非正式組織”。在這個非正式組織中,往往有一二個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群眾中又是頗有影響的人。這樣的人,可稱之為“非正式組織領袖”。因此,領導者需要注意與“非正式組織領袖”的交往,否則,會對領導工作大大不利。

領導者在與“非正式組織領袖”交往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尊重“非正式組織領袖”,對於他們反映的任何情況都要表示重視和信任,如果領導者對一個“非正式組織領袖”流露了不信任,就很有可能會引起相當一批員工的反感。

②在人事安排上應盡可能讓這些“非正式組織領袖”擔任一些比較重要的職務,使其成為組織內的“正式領袖”。這樣可以將正式信息交流同非正式信息交流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雙重控製的目的。

③在平時要多和“非正式組織領袖”聯絡,要把組織中的各種情況及時轉告他們,以爭取他們的合作和支持。心理學的理論說明,由尊重所導致的積極投入的作用遠遠大於被動的牽引。因此,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是相當重要的。

④遇到有新規定、新決策需要向下傳達時,應先把“非正式組織領袖”請來,向他們作些解釋,注意吸收他們對此的各種意見的反饋。

⑤注意千萬不要使用任何行政壓力使任何一個“非正式組織領袖”變成領導者單方麵的“傳聲筒”,如果這樣,他們的威望和作用都可能蕩然無存,甚至有別的人取代他成為新的“領袖”。這對領導者的工作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3)與個別後進群眾交往的技巧

領導者對於那些散漫成性、不遵守紀律、不認真工作的後進群眾總是感到十分頭痛,然而又不能回避他們。加強與之交往,采取“對症下藥”的措施,才是領導者的上策。與這樣的群眾交往,領導者必須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

那種損害了集體利益還趾高氣揚的人,大都帶有急於引起別人注意的心理。他們無法用正當的方式使自己獲得大家的承認,因此隻好退而求之,從壞名聲上求得大家的注目——這是他們變態心理的反映。

還有個別群眾,為了引人注目而扮演“槍眼”的角色,平時專門窺探領導者的失誤。如果發現某個領導者出了什麼差錯,他便幸災樂禍,並借題發揮,在同事中煽動事端。這種人由此而受到大家的注目,無形中成為後進分子的頭頭,以此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避免這種麻煩,領導者要處處謹慎行事,不給這些人以口實。同時,也要注意他們的表現,掌握其弱點,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貼標簽”理論,其原理是,給被標定者貼上一定程度的標簽,用以製造一種對其行為進行控製的情境,從而限定被標定者。同時製造一種環境,讓被標定者進入,並讓其在一種新的環境適應中收斂原有的角色行為,然後通過環境的作用,逐步改變被標定者的行為。這兩種方式一種可稱為“硬的控製”,一種可稱為“軟的監督”,效果都較明顯。不過要注意貼標簽的“度”,不然,會造成極端事件的發生。在使用上,人們也常常使用後者,一者因為它穩妥,不露聲色;二者還在於它給被標定者一種心理平衡的過程。當然,在執行了貼標簽的軟監督之後,還要注意另外一個問題,即:被標定者一旦有所改變即應該立即停止此標定。具體實施方法是將其再調入另一個新環境,從而讓人們“忘”掉他曾被標定過,給他一個再造角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