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正己無怨——魅力藝術(6)(1 / 2)

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持有“動則人事乘權”、“方動之際,耳目乘權”的說法,他在《四書訓義》裏明確指出,“人欲乘權”是以“天理發見”為前提的。據他看來,當人心由靜轉為動,必是因為一念之動,一念之動的原發之機,是天理發見,也是性的表現;人欲此時要乘天理發見之機而起來,於是情就發生了。在起念之微的時候,君子由於有靜養的功夫作為基礎,所以即使善惡分別很細微,但也看得清清楚楚。這個起念之微的內在變化,是人所不及知,而隻有自己所獨知,君子必須在此時用慎獨的功夫,使得意念在幾微之時便能一如靜養之善。這個功夫屬於“動而省察”,即意念發動而加以省察的功夫。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是“恕”。“己所不欲”是對自己的把握,“勿施於人”是推己及人,從而成為孔子中庸處世之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論語》記載: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出門在外就像會見貴賓一般,役使民眾就像承辦大祭那樣認真。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於別人。在官府裏做事無人怨恨,在家族中辦事也無人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請相信我一定要奉行這些教導。”

孔子的回答似乎與顏回問仁的答案是兩回事,其實是有內在聯係的。這裏的仁,著重於敬、恕。“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個人修身而言,這是對行為的一種約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一種“克己複禮”的行為,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人能像考慮自己、為自己著想那樣來考慮別人、為別人著想,就可以進入“文明”層次了,就真正有點精神文明了。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

子貢在孔門弟子中是一個全才,他比孔子小31歲,出身於商賈之家,後來在魯國季孫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據說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維持,子貢出了不少的力。孔子死後,弟子們多是服心喪三年,即待師如父,內心服孝三年,子貢卻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間茅草棚子,親自在那裏守孝三年。在風水先生中還傳說,孔子的墓地原先選在葬少皋帝的地方,但子貢看了後認為那隻是一個帝王的風水,孔子是千古聖人,那處風水不行,然後才選了曲阜孔子墳墓所在的那塊風水聖地。孔子不稱許子貢,可見推己及人之難。

已故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很善於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為別人著想。在接受《北京晚報》關於方正年青人成長的采訪時,他提到了很多年青人,采訪結束時,王選專門拿了一張紙,寫下了一些年青人的名字,以防記者在寫稿時,不知道聽到的這些名字到底該怎樣寫。記者被王選的精神感動了,“王選體質文弱,談吐舉止從容不迫,沒有企業家雷厲風行的姿態和作風。但是他做事卻幹淨利索,不拖泥帶水,含含糊糊,這就是王選和別人打交道時的爽快和果斷。我想這大概和王選處處為別人著想的性格有關。”

王選院士說,降一個層次,所謂好人就應該是為自己著想應該與別人著想一樣多。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說,所謂好人就是為別人著想比為自己著想多的人。

有時,我們發現,那些經曆過貧賤、困難、挫折、痛苦的人,因為自己對這些東西有體會,所以為別人著想還容易一點。一帆風順的人、條件優越的人、有名望地位、才高力大的人,辦起事來碰釘子時少,走起路來抬轎子的多,自己達到目的很容易,為別人著想就不那麼容易了。甚至,隻要有一點權力的人,在運用這點權力時,為別人著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機關坐辦公室的人,想不到前來辦事的人的困難;超市站櫃台的人,不願體會購物者的心情;醫院做醫生的人,不善體貼病人……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有,不過前者更普遍些罷了。

曾有幾個幹部在開會的間隙,討論起什麼是文明的標準,有的說,時時想到他人就是文明。這個回答通俗而又生動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質。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有了社會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也要求人們自覺遵守這些規範,使自己的行為有利於而不是妨礙社會生活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人們時時想到他人、想到社會,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準則,正是反映了文明和這個最基本的精神。

十五、不誠無物:減省欲望以增添魅力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