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必”,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說明孔子深諳人生的道理,事實上“毋必”,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所以《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天下事隨時隨地,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是不可能的。孔子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適變、能應變。
“毋固”,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毋我”,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處。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無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煩惱。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一樣”就是佛學所說的“平等相”。
孔子教人學問修養,就要效法他做到這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個人一旦做到了無我,那就可以絕對地無私了,無私才能無畏,無所牽掛,那“意”、“必”、“固”自然都就沒有了。隨意猜測,往往會違背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會異想天開,或者狂妄自大,自尋煩惱;主觀武斷,往往不合情理,造成嚴重的後果;固執己見,往往會被人視作老頑固,破壞大事;自我一旦被放在了首位,那麼瞻前顧後,充滿私心,自然無法與天地自然相合一。
晉朝劉道真讀過書,由於遭受戰禍,流離失所,無以為生,隻好到一條河邊當纖夫。劉道真素來嘴不饒人,喜歡嘲笑別人。一天正在河邊拉纖,看見一個年老的婦人在一隻船上搖櫓,劉道真嘲笑說:“女子為什麼不在家織布,而跑到河裏劃船?”那老婦反唇相譏道:“大丈夫為什麼不跨馬揮鞭,而跑到河邊替人拉纖?”
又有一天,劉道真正在草屋裏與別人共一隻盤子吃飯,見到一個年長的婦人領著兩個小孩從草屋前走過,三個人都穿著青衣,就嘲笑她們說:“青羊引雙羔。”那婦人望了他一眼,說:“兩豬共一槽。”劉道真無言以對,他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結果自取其辱。
從前,日本名古屋工商聯合集團公司董事長土川衣夫要物色一個重要職位的人選,名鐵百貨公司總裁長尾芳郎知道了,立刻推薦了一個既年輕又有才華的人去見土川。土川與他談了幾分鍾話,決定不任用這個人。長尾心裏很不高興。後來被推薦的這個人另謀高就,一路飛黃騰達。6年後,在一件牽涉首相貪汙瀆職的案件中,這個人被判入獄,刑期25年。長尾去見土川,問他當年為何不用這個人?土川說:“你沒有讀過老子嗎?這人在幾分鍾內,把老子說的‘四自’——‘意、必、固、我’都表現了出來。這種危險的人是絕對用不得的啊!”
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愛故意找碴兒、尋釁滋事,想讓領導下不來台。這時你如果退避三舍,必會遭人恥笑;如果視而不見,也難免有軟弱之嫌。你可化被動為主動,進行回擊,既可讓尋釁者無言以對,也能在主動中有台階可下。
黃主任因和李主任意見相左,便想在公眾場合故意給李主任難堪。李主任在一次發言中,不慎讀錯了一個字,黃主任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李主任:“水平太差了,那麼簡單的字都不認得,還好意思在眾人麵前說話!”李主任見黃主任惡意挖苦諷刺他,也就不客氣了,笑著對他說:“這總比你作錯事不認賬還強出一點吧!”李主任的話實際是事出有因,黃主任在損壞了公司的東西後,非但自己不承認,還欲嫁禍於人,但又怕被人揭穿。因為這件醜事人人皆知,因而李主任的話一出口,眾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視而笑。黃主任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他這種毛病要是不改,主任的位子是坐不長久的,因為大家已經對他反感。而李主任當眾對黃主任反唇相譏,不僅不失魅力,反而顯得更加堅強。
十三、有過則改:敢於認錯給魅力加分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