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最通俗易懂的教育形式,也是成功的軍魂企業領導者慣用的方式。我們知道,柳傳誌、張瑞敏、任正非、寧高寧等優秀的企業領導人都是講故事的高手。
海爾的張瑞敏也是講故事的高手。我們知道的海爾大多是從“洗土豆的洗衣機”、“廠長用大錘砸不合格的電冰箱”、“海爾模式激活休克魚”等“海爾好兄弟”的故事中得來的。記住海爾,也是先記住了這些故事。而這些故事,如果我們追根溯源,會發現都是海爾教父張瑞敏自己講出來的。 2001年,華潤在國內陸續收購26家啤酒企業。由於各企業文化差異等原因,這些企業進入華潤序列後,管理層、員工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原企業層麵上。寧高寧在企業高層會議上講了26隻貓和1隻老虎的故事,這個故事後來在這26家企業管理層和員工中廣泛流傳:
大山很美,山裏來了1隻狼。狼餓了,找食吃,見到一群貓。數了數,有26隻。這麼多貓,把狼嚇了一跳。可狼實在餓了,就壯著膽子向1隻貓下了手,結果貓被吃了。貓雖然掙紮,也沒有用,其他貓也沒有給予幫助。狼很得意,於是每天吃1隻貓,26天,一連吃了26隻貓。狼長得又肥又壯,很驕傲。
狼吃完了貓,又四處覓食,走了很遠,正當餓極時,又看到1隻大貓。這下狼高興了,心想,雖然這次隻有1隻,可是看起來大,可以吃飽,於是衝上去就咬。結果這隻貓不但氣力大,也凶猛,反過來把狼打倒在地,把狼吃了。狼被吃了也不知道,這隻貌似貓的東西原來不是貓,大貓非貓,貓大了,就叫老虎。1隻大老虎的力量大過26隻貓。
這個故事不是童話,是真事,發生過。在我們周圍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正在發生,很相似。這26隻貓就是我們今天的26家啤酒廠,那隻大老虎則是我們未來的啤酒集團。狼,可能有很多狼,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如果我們不變成老虎,就會被狼吃掉。
如何把26隻(可能還更多)小貓變成1隻大老虎呢?可以用研究動物生理的方法來分析和比較。還有很多分析方法。這些方法可能不完全與現實吻合,但是它提供的啟示和思考是很有用的。實際上,動物界的競爭和人類間的競爭是一樣的,要不怎麼有社會達爾文主義呢?
尋求科學的管理方法,來實現統一運作的規模效應。我們能讓一群貓變成大老虎嗎?這不是遊戲,是生存的殘酷現實。
華潤後來對國內啤酒企業文化的整合,就是按照“把貓變成老虎”的思路進行的。
在蒙牛,有一條羚羊和獅子賽跑的故事,它反映的是蒙牛的核心理念。 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一隻羚羊,每天早晨醒來,它就意識到自己必須比速度最快的獅子跑得還要快,否則,它就會被獅子吃掉;草原上還有一隻獅子,每天早晨醒來的時候,它也意識到,自己必須比羚羊跑得再快一些,否則,它就會被餓死。 蒙牛作為一個民營股份製企業,深知生死時速的含義,適者生存,因此,蒙牛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競爭從速度開始。
根據核心理念,蒙牛創造了自己的思維方式——飛船定律。宇宙飛船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擺脫不了地心引力,掉下來;一種是飛出去。最終的結果取決於速度,不能高速成長,就隻能滅亡,不可能有靜止在半空中的狀態,這就是飛船定律。 講故事,是用最通俗、淺顯的方式,來表達深刻的道理。從某種角度講,毛澤東就是講故事的高手:當其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將要奪取全國政權的時候,他向全黨講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當奪取全國政權進入決戰階段的時候,他講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教育全黨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企業家學會講故事,一方麵,通過故事形式,教育企業員工,宣傳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另一方麵,把自己企業的事跡通過故事形式告訴客戶、社會,提高企業的品牌影響力。
五 激發熱情的技術——儀式、標誌體現文化理念
“核心價值卡”:使組織的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美國海軍陸戰隊給每個隊員頒發了一種卡片,正麵寫著“榮譽、勇氣、責任、誠信”,反麵寫著陸戰隊員需恪守的8項準則。這就是陸戰隊的核心價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