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晉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徹底粉碎了苻秦大舉滅晉的企圖,扭轉了晉軍被動的局麵,為穩定江南局勢,收複江北失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商這一戰的取勝,關鍵得力於謝玄的運籌和指揮。謝玄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才幹,證明了其叔父薦舉的公正得當。
下麵,我們可以看一下“外舉不避仇”的典型事例。
宋朝宰相王旦,德高望重,大度寬容,能知人薦人。前相寇準屢屢在皇帝麵前詆毀並經常挑剔、頊撞王旦,然王旦知其才,不但不耿耿於懷,而且竭力保護這個剛直、賢能的同年,他曾多次向真宗褒揚寇準,說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屢屢向皇上薦舉他。寇準曾被罷樞密使,托人告王旦欲求為使相。王旦驚:“將相之任,豈可求耶竽吾不受私請。”寇準為此銜恨在心。及宋真宗令與寇準一小官做時,王旦卻極力薦舉他,說:“寇)準有才望,與之使相,其風采足為朝廷爭光。”幹是真宗除寇準為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寇準受任後,入宮謝真宗,說:“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真宗如實地將王旦薦舉他的事情講給他聽,寇準知後既慚愧又歎服,認為自己的氣度遠不及王旦。天槽元年(1017),王旦病危,宋真宗將王旦抬人宮中,征詢國家要事,其中問道萬一愛卿身體有不測,朕將天下托付於誰呢?主旦費力地舉起笏板,奏道:以臣之愚,莫若寇準。並要皇上宜早召寇準為相為對。後來真宗果然任寇準為相在用人問題上,像王旦這樣大度豁達、容人之過,不以私怨黨同伐異的政治家,中國曆史上還有不少。如唐朝武則天時的大臣狄仁傑學識淵博,很有作為,的確是位人才,可他與宰相婁師德長期以來不和睦,狄仁傑為一些意見分歧經常排斥婁師德,假若德商望重的婁師德也采取手段報複或壓製仁傑的話,恐怕狄仁傑的曆史就得改寫了,但是婁師德沒有怎樣做而是顧全大局,寬宏大度,他十分看重狄仁傑的長處,接連向則天皇帝上了十幾道推薦書,保舉狄仁傑為相,與自己一起共謀國事。新上台的狄仁傑不知內情,依然不與師德合作,與之嫌隙很深。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你知道我為什麼重用你嗎?狄仁傑答道:‘我靠文章和道德取得官位,不是那種碌碌無為、依賴他人的平庸之輩。’武則天沉吟許久,說。最初,‘我並不了解你,你之所以受到重用,全靠婁師德推薦。’於是她讓身邊的侍從拿來裝文件的筐篋,找出十幾篇婁師德的保薦書,遞給狄仁傑。狄仁傑—看,十分內疚,深感慚愧。武則天也未怪責他。狄仁傑走出皇宮,深有感觸地說。“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嚐有矜色。”不由從內心裏敬佩和感謝婁師德。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之所以至今為人津津樂遭,就是因為二者實現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找到並讓有見識的人擔當重任。領導者的成就與不避親疏、選用有見識的人擔當重任息息相關。
[智慧方圓]讓有見識的人脫穎前出是領導追求的目標,“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能夠達到目標的一種規律性的舉措,其中的兩個“不避”,正暗合了方圓智慧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