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讓有見識的人脫穎而出(1 / 2)

考慮問題全麵、有見識的將領才能統好兵、打勝仗。那麼,文臣好,武將也好,如何才能讓真正有見識的人脫穎而出呢?古人的做法早就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左傳》記載著這樣一個動人的佳話:襄公三年(前570),晉國掌管軍政的長官——中軍尉祁奚請求告老退休,晉悼公準請,並詢問祁奚誰可接替他任中軍尉。祁奚提出解狐。解狐是祁奚的仇人,但因解狐可勝任這一職務,所以祁奚薦舉了他。不巧解狐未等拜官上任就病死了。所以悼公再次問祁奚時,他提出自己的兒子可以接任。於是悼公任命祁午為中軍尉。薦賢必須出於公心,祁奚從當時實際情況出發,以能否勝任中軍尉這一要職為標準來舉薦人才,根本沒有考慮過是親是仇。這種毫無忌妒之心,又不怕有人議論的作法,表現出祁奚認真求實地薦舉人才的精神。被時人譽為“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孔子聞之,-也大加稱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祁奚的字)可謂公矣。”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之所以成為春秋時代選人、用人的佳話,是由於自此時起,中國古代的用人製度走人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在西周時代,實行的是世卿世祿製,無所謂選與不選,賢與不賢,自然也沒有舉親舉仇的問題。春秋時代,隨著社會的變革,新的官僚製度開始萌生。在官僚製度下,官員與君主的關係,具有了韓非所說的那種主家與傭耕者之間的意味,因此,也就有了選官任官,有了薦賢舉賢。而且,從祁奚的這則故事,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封建官僚製產生之初,人們就開始把選舉的公平無私作為重要準則,這是一種曆史的進步。

正因為如此,以後的賢相宰輔們便往往以此為標榜,留下了不少“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佳話。

舉賢不避親的例子,以謝安最為典型。謝安,是東晉孝武帝時的宰相。當時東晉饋安江南,北方依然處於十六國封建割據的時期。其中割據關中的前秦勢力發展最為迅速,到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它吞滅了前燕、前涼、仇池和代四個政權,統一了北方,並且占領了東晉的粱(州治今陝西關中)、益(州治今四川成都)二州。整個黃河流域及江、漢上遊均在其控製之下。秦軍擁有騎兵近30萬。步兵可征集六七十萬。與江南的東晉相比,無論在地域、軍事實力等方麵均占優勢。-。j前秦的強太,嚴重威脅著東晉的安全。太元二年(377),晉帝頒詔,征選文臣武將可以鎮禦北方者。宰相謝安不避嫌疑,“違眾舉親”,力薦其侄兒謝玄。

謝玄,字幼度,自幼喪父,跟隨叔父謝安長大。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深得謝安器重。有—天,謝安把子侄們召集在一起,問他們;作父母的為何期望兒孫們都能出類援萃呢?眾人悶不作聲,謝玄卻脫口而出,“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即希望子弟們像香花佳木一樣,使它生於堂階之前,光耀門庭。謝安聽了此話,十分滿意,對其充滿厚望。成人後,謝玄才略出眾,日漸成熟。

謝安薦舉謝玄時,謝玄年僅34歲。孝武遂拜其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廣陵相,負責長江以北征討諸事。消息傳出,朝中議論紛紛,中書郎郗超素與謝安不睦,然聽說謝安舉謝玄為將,也歎服道:“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認為謝安敢於違背一般人的意誌,推舉自己的親人,這是深明大義的表現。謝玄之所以能不負其舉,是由於他有著出眾的才能。但是由於謝玄一向不願做官,官府屢征不就,隻是後來在桓公府中做過幕僚,因而朝中許多人不了解謝玄的才識,故聽了郗超之言後都不以為然。郗超於是以自己親眼所見向眾臣解釋道:“吾嚐與玄共在桓公府,見其使才,雖履屐間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他通過謝玄在桓溫府中量才用人的情況,說明謝玄的才能,將會不負眾望。群臣聽後才信服不疑。

謝玄在叔父的薦舉下,受命於危難之際,就職後,他駐軍廣陵,(今江蘇揚州)。他在當地招募勇士,組建了一支強勁的“北府兵”。太元四年(379)謝玄率兵連敗來犯的前秦將領俱難、彭超。太元八年(383)八月,前秦王苻堅發兵90萬。號稱百萬,兵分三路,東下攻晉。苻堅十分驕狂,揚言:“吾強兵百萬,資仗如山。”“以吾之眾,投(馬)鞭廠(長)江,足斷其流。”其軍隊“東西萬裏,水陸齊進,運漕萬艘”,大有席卷江南之勢。東晉政府令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8萬屯紮洛澗(今安徽懷遠西南)東岸,與洛澗西岸的秦軍梁成所部,隔水列陣謝玄對於秦軍的進攻態勢作了冷靜地分析和周密地布置。他先派精兵5000夜襲洛澗,獲得大勝,殺死了前秦士兵1.5萬餘人,然後率大軍8萬向前推進,直通淝水(壽陽東北瓦埠湖至淮水的一段),苻堅布置前鋒軍20多萬把守淝水,謝玄利用苻堅希圖速戰速決的心理和前鋒剛敗、兵心不穩的機會,故意遣人對苻堅說希望秦軍暫時後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雙方決一勝負。苻堅認為:當晉軍渡過一半時,使精銳騎兵衝殺,必可穩得勝利,遂下令退兵。秦軍不退尚可,一退陣勢大亂,失去控製,以為前線秦軍戰敗,遂爭相奔逃。身困秦營的晉將朱序,又乘機在秦軍陣後大聲呼喊:“秦兵敗矣!秦軍信以為真,個個爭先逃命,致使全線大潰。謝玄等率精兵8000渡過淝水,迅速追殺而來。結果前秦軍秋完全潰敗,大將苻融被殺,苻堅帶傷逃走。秦軍人馬自梧踐踏及投水溺死者不可勝計,逃者。”聞風聲鶴唳心驚膽戰,以為晉兵追至,故不敢停步。待苻堅逃至洛陽時,百萬大軍僅剩十凡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