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才常與領導者有不同意見,甚至犯顏苦諫,但他與領導者能夠腳踩一條船,能一心一意地貢獻自己的才智,這樣的人被領導者接受、重用也許算不上太稀奇。有的人身具安邦定國之才,偏偏不願為人所用,能夠駕馭這種心存異心的人才的人可稱得上以“圓”用人的高手。
我們來看看尉繚見用於秦王的故事。
尉繚,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姓失傳,名繚,戰國著名軍事家。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的,此時秦王政已親秉朝綱,國內形勢穩定,秦王正準備全力以赴開展對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擊。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要是聯合起來共同對秦,情況就難料了。所以擺在秦王麵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軍以千鈞之勢,迅速製服六國,統一天下,避免過多的糾纏,消耗國力。離間東方國家,雖然是秦國的傳統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從事著這項工作,但是采用什麼方法更為有利,則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是曆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年輕的秦王贏政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打無準備之仗。
另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戰將如雲,猛將成群,而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隻善拚殺的戰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局,製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非常關心的問題。他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了。
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春秋晉國的權臣,後被韓、趙、魏等幾家大夫攻滅)、夫差(春秋末吳王,後為越王勾踐所殺)、渭王(戰國齊王,後因燕、趙、魏、秦等聯合破齊而亡)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於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尉繚不愧為軍事家,不僅能夠把握戰局,製定出奇製勝的戰略方針,而且還能透徹地認識人、分析人。經過與秦王贏政不長時間的接觸一他便得出了秦王“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在困境中可以謙卑待人,得誌於天下以後就會輕易吞食人”“假使秦王得誌於天下,那麼天下之人都會變成他的奴婢,決不可與他相處過久”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