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贏政自出生以來,第—次被人公開遭出他的性格本質,第—次有人這樣評論他,而且切中要害,句句是真。從後來統—天下之後贏政的所作所為來看,與尉繚所言毫無二致。
尉繚認清秦王贏政的本質,便萌生離去之心,不願再輔助秦王,並且說走就走,真前跑了。幸好秦王發現得快,立即將其追回。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像尉繚這樣的軍事家如何能讓他走?於是,集王贏政發揮他愛才識才和善於用才的特長,想方設法將尉繚留住,並—下子把他提升到國尉的高位之上,掌管全國的軍隊,主掙全麵軍事,所以被稱為“尉繚”。
現在,心存餘悸的尉繚不好意思再生去意了,隻好死心塌地地為秦王岀謀劃策,為秦的統一做貢獻。
在具體的戰術上,尉繚還實踐了。當時最先進的方法如在列陣方麵,他提出:士卒“有內向,有外向;有立陣,有坐陣一”。這樣的陣法,錯落有秩,便於指揮。這一點在今人能見到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申可以得到證明。
當然,作為與贏政不同的人,尉繚對戰爭的具體行為有他自己看法。他認為:軍隊不應進攻無過之城,不能殺戮無罪之人。凡是殺害他人人父兄,搶奪他人財物,將他人子女掠為奴仆的,都是大盜的行徑。他希望戰爭對社會造成的危害越小越好,甚至提出:軍隊所過之處,農民不離其田業,商賈不離其店鋪,官吏不離其府衙。另外他還希望靠道義、靠民氣來取得戰爭的勝利,等等。r。
這些主張與秦王贏政的思想顯然是矛盾的。所以。在統一戰爭的具體進行過程中,秦王與尉繚會不止一次地發生衝突,在具體的戰役中,秦王不讓尉繚參與,而是親令受其思想影響嚴重的秦軍將領們依照秦國一貫的殘暴手段打擊六國。所以秦軍將領們在統一過程中個個都留下“美名”如王翦、王賁、李信、蒙武、楊端和、內史騰、辛勝等,而身為國尉、執掌全國軍隊的尉繚卻在此時出現空白。
但是,中國曆史上像贏政對能人,尤其像尉繚子這樣心存異心的能人們能用得其所,是極為少見的。
[智慧方圓]也許方圓之道中的一個“圓”字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這個“圓”字許多問題都會成為無解的難題。在用人上,領導者的思想越寬遠,手段越圓轉,才能把筆下的圓越畫越大,也才能把更多的人才圈在“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