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采用枚卜的方法決定內閣成員,先讓廷臣推薦一批候選人,然後“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決定人選與次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皇帝已失去判別人才決定人事的能力,更談不到知人善任。在這種心存疑惑、無所適從的狀態中,崇禎一朝的閣輔大臣走馬燈似地輪換。內閣與六部,始終沒有湧現出一位傑出人物。崇禎掌權十七年中,內閣成員五十餘人被更換。其中十人被削職、革職,二十五人離職回鄉,正常致仕或卒於任所的隻有六人。刑部尚書易十七人,兵部尚書凡十四人,亦罕有善全者。
二是剛愎自用,猜忌忠貞。
明朝閣臣並非都是無用之輩,隻不過皇帝多變多疑,使他們無從施展才幹而多有後顧之憂。如孫承宗曾以首輔身份視師遼東,粗有成效。劉鴻訓處事果敢,頗有魄力。錢龍錫協心輔理,朝政稍清。文震孟剛方貞介,有古大臣風。這些人物的素質是不錯的。但他們同情過東林黨人,崇禎皇帝便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猜疑,懷疑他們朋比為奸,將他們相繼罷免。
崇禎皇帝的一個戰略性錯誤釀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是因猜忌錯殺了袁崇煥。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年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他單騎出關赴東北考察軍事、政治,回京後自告奮勇守禦遼東。袁崇煥築寧遠(今興城)等城池抗禦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寧遠一戰擊傷努爾哈赤,獲寧遠大捷,接著又在寧錦挫敗皇太極,被崇禎帝任命為兵部尚書。但崇禎帝對他的信任沒有維持多久便開始懷疑。聰明的皇太極認為擊敗明軍的唯一辦法是除掉袁崇煥,而除掉袁崇煥的最好策略便是反間計。
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聯絡蒙古部南侵,因害怕山海關、錦州一帶的袁崇煥,便繞道長城喜峰口入關,攻克遵化,直逼京師。袁崇煥在山海關聞訊大驚,急率大軍驅馳趕回北京,正遇後金軍殺到,兩軍相峙,後金軍戰不能勝。皇太極此時派人買通明廷中閹黨,製造謠言,說袁崇煥與後金早有聯絡。崇禎帝心下懷疑,派大學士孫承宗駐紮通州,督理所有兵馬。正好有兩個由京城赴通州傳旨的太監,中途為後金兵俘獲。皇太極見天賜良機,便安排二宦官在軍帳中看管,看管者則是原明朝降清將領高鴻中、鮑承先、寧憲我三人。三人夜裏竊竊私語,說後金大汗昨日單獨出營同北京來的騎馬者談話許久。又說他們不願與袁崇煥兵戎相見,又說袁大帥與大汗已定密約。兩太監偷聽談話之後試著逃跑,竟無人發覺,逃回京城,密告祟禎皇帝。當此危急之秋,崇禎皇帝不加思考,認定袁崇煥通敵。他假裝召袁崇煥進宮議事,將袁崇煥拘捕,繼而處死。崇禎帝製造了冤案,還自作聰明以為除了內患。天下正直者都明知其冤。直到後來清太宗皇太極死,其實錄中紀錄了他施反問計的過程,真相徹底大白。
崇禎帝猜忌大臣,自毀長城,使其不論對付李白成的農民起義軍,還是對付清軍的侵襲都沒有有力的抵抗,李自成義軍入北京時,太監曹化淳開門納之,崇禎帝鳴鍾召集百官,竟無一人響應人朝,最後身死煤山,還說什麼“然皆諸臣誤朕”,可見其至死不悟用人之失。究根溯源,其最大的失誤是對人才毫無愛惜之心,稍有疑懼,動輒殺戮,終至誤國亡身。
[智慧方圓]心生愛才一念,用人之路頓開。越是有才能的人這樣那樣毛病越多,以挑剔的眼光看人,以嚴厲的手段待人,能人就永遠不能脫穎而出。領導者隻要具愛才之心,出筆就能畫成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