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前,曾向後主劉禪推薦了蔣琬、費諱、向寵、郭攸之等人,以主持後方的軍政事務。其中蔣琬本是一州中負責文書繕寫起草諸事的書佐,隨劉備入蜀後被任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諸葛亮因遊觀奄路經廣都(今四川成都南),見蔣琬眾事不理,又沉醉不醒,劉備大怒,欲殺之。諸葛亮見蔣琬不事逢迎,不同流俗,心中很是欣賞,便向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劉備一向敬重諸葛亮,聽了此番話,隻好作罷,但免了蔣琬的官職。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遂辟用蔣琬為丞相府東曹掾,後又升之為長史,成為諸葛亮的得力助手。諸葛亮數年南征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致使諸葛亮高度推讚他“托誌忠雅,當與吾共讚工業者也”。並向後主保舉他為自己的接班人。向寵,原來隻不過是一牙門偏將,夷陵之戰時,劉備大敗於吳將陸遜,各部軍隊損失慘重,而向寵由於沉穩冷靜,指揮得當,結果隻有他的營壘完好無損,軍隊臨危不亂。諸葛亮經過考察,認為他品德優良,辦事公允,又通曉軍事,可以委以重任,故封之為都亭侯,升為參軍,北伐時,將後方的軍務完全交付給向寵。
諸葛亮任人唯賢,使其文臣武將都能“盡其器能”,屢立功勳,為蜀漢政權奮鬥一生。
“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唐高宗一語道中人才與治國安天下的關係。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不能有一批賢能的人才雲集於周圍。唐中期宰相劉晏是中國史上赫赫有名的理財家,他之所以能指揮龐大的理財係統靈活自如,之所以使許多經濟改革措施得以很好地付諸實施,除了他自己的決心大、能力強、措置得宜外,他的擇能任賢、善用人才也是一重要因素。劉晏深知“辦集眾務,在於得人”,沒有合適、有能力的人,事情是辦不好的。因而他“通擁滯,任習能”“十分注意用人問題。劉晏任人,”必擇通敏、精悍、廉耕之士而用之“即通達事務、精明強幹、忠於職守、廉潔奉公是他用人的德才標準。因而,為了做好工作,劉晏對屬吏的挑選毫不馬虎。但他在選拔人才時並不注重資曆,而是大膽起用有才能的年輕人和低職小吏。史稱他”凡所任使,多收後進有幹能者“或”皆新進銳敏“富有朝氣的新秀。劉晏主管東南財政之初,曾利用”停天下攝官獨租庸得補署“的機會,選擇了當時”能任繁劇事務、有才能幹“的”補署為官,“積數百人”。
《新唐書·劉晏傳)說:“經晏辟署者,皆用材顯。”如包佶,為進士及第,是朝中低品官員,因罪貶嶺南,劉晏對他的才幹很是欣賞,便起用他為汴東兩稅使。其餘如韓洄、裴腆、李衡、盧征、李若初等,也都是劉晏因才而錄用的,並皆“有名於時”。正因為他擁有了這一支人才濟濟的人才隊伍,“趣督倚辦,故能成功”。並且還為以後的理財工作培養了骨幹,“故晏沒之後掌財賦有聲者,多晏之故吏也”。
北宋寇準在相位,一向舉賢任能,破格用人,從不依次晉升臣僚。對此,許多同列不滿。一次又任用官員,其僚屬拿著官吏名冊,擬依次晉升。寇準卻說:“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職爾。”即宰相的職責就是提拔忠良賢才,罷黜奸邪不肖之徒,如按名冊先後用人,一個小小的屬吏即可辦到,還要我宰相作什麼。
[智慧方圓]“若用例,一吏職爾”,北宋名相寇準的一句話,道盡了己方人圓用人之道的要旨所在。“用例”隻是用人的基本規範,但如果完全按規範辦事,不需“己方”亦不需“人圓”,人才的選用隻需一個普通的辦事員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