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到底能幹成個什麼樣子,恐怕他本人也未必能十分清楚。領導者用人講究貴在知人,是因為用人者在知人的基礎上用人,可以把人才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
潘美是後周的客省使,掌朝中國信、使見、辦實及四方進奉、四夷朝覲貢獻之儀,是一個地道的文官。因陳橋兵變時受派去見後周執政大臣,為使兵變和平進展出了力,功不可沒,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潘美自然也得到了福祿與地位。
宋國統一荊湖後,趙匡胤任命潘美為潭州防禦使。從此潘美以文改武,成為宋朝的將土。他不甘於默默無聞,總想在趙匡胤的統一大業中建立功勳,積極主動地做了一些被趙匡胤讚許的事。
潘美所任的潭州,南部因與南漢割據政相接,潘美曾請命攻取南漢在湖南的統治區域,得到趙匡胤的允許。他遂率兵攻取南漢統治的郴州(今湖南省東南),殺其刺史及招討使等南漢官員。南漢王劉悵見宋國奪取了郴州,慌·IC任命內常侍邵廷為招討使,率大軍抗禦宋軍。他們招兵買馬,訓練士卒,準備與宋軍抗衡。
潘美懂兵法,麵對南漢的抵抗;不再采取新的攻勢,而與南漢軍冷戰對抗。他知劉悵信寵宦官、疑文臣武將而對之大行殺戮之弊,就暗地裏派人去南漢,用匿名的方法打小報告,告發邵廷暗藏異心,試圖謀反。劉悵果然中計,遣使賜邵廷自盡,軍事威脅頓釋。孫子說:“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潘美以離間兵法,智殺南漢大將,充分體現了他的智慧。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九月,趙匡胤命潘美為賀州(今廣西賀縣)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統朗州、道州、潭州等處兵馬,大舉伐漢。潘美正欲建功立業,聞命而行,統兵對南漢發動進攻。正所謂“式辟四方,徹我疆n土”,潘美不負皇上之命,統三州兵,馬,連下賀、昭、桂。連四州,直逼韶州。南漢王劉帳得知宋軍攻下屬於南漢的湖南地帶,反而對臣下說:“宋軍不過是奪回昭、桂、連、賀四州,他們隻有幾州兵力,哪敢南下呢。”
潘美在戰略上蔑視南漢政權,信心十足,因而對南漢的抵抗不放心上。他率軍長驅直人,再次擺出攻取韶州的架式,逼敵決戰。果然劉悵急令國中的精銳軍馬全部出發,遣都統李承渥為元帥,令其死守韶州。一個“死”字足可見出其乏善可陳。專製統治者往往視人的生命為兒戲,動輒便以“死守”、“死拚”、“拚死一搏”來要求下級將士犧牲性命,可見內心殘忍的一麵,劉悵的南漢政權就是如此。
宋軍與南漢軍在韶州城北對壘。南漢軍搬出象陣對付宋軍。潘美早知南漢有這種戰法,見南漢果出象陣,於是命眾將士強弓射箭,箭如雨注,南漢象陣瓦解,象群返竄,南漢軍自相踐踏,宋軍乘勢衝鋒,大敗南漢軍,占領了韶州。
韶州一失,廣州便無險可守。潘美率兵一鼓作氣,進至馬徑,於雙女山下立營,此處已距廣州城僅十裏。劉悵見大勢已去,試圖從海上逃命,不料宦官和他的衛士搶先一步盜船遁去,使得劉悵欲逃不能。潘美見南漢並不組織軍隊來抵抗,廣州城外隻有些竹木欄為障,乘夜派人將竹木柵欄放火燒掉,然後揮師直搗廣州,宋朝遂統一了南漢。
《兵法》日:“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由此而觀潘美,他以三州之兵,孤軍深入,拔城隳國,統一南漢,僅用百日。
平定南漢後,潘美駐軍於廣州。他詳細地調查民俗民風,具體地了解南漢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如實地向朝廷反映情況,以便趙匡胤作出決策,頒布有利於民的詔令。後來,趙匡胤統一南唐時,又命潘美為都監,配合主帥曹彬完成了以不殺而使南唐歸順的使命。
趙匡胤在位期間,潘美一直受到器重,可以說是宋朝在軍事上的倚重大臣。潘美本是一介文士,趙匡胤發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先是任命他為潭州防禦使,而後又任他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置,擔任征討南漢的主將,後來又為征討南唐的副帥。在官銜上,潘美同曹彬一樣是宣徽南院使,並無厚薄,可見君臣之誼。
可以說,正是趙匡胤的“發現”,使潘美這塊埋在土中的金子發出了奪目的光彩。而這發現無疑是建立在“知”的基礎之上的。
[智慧方圓]一個“知”字,正是方與圓的集中體現。知人才能善任,不知人無法用對人,但是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領導者做到知人又談何容易,必須以主動性和公正性為前提。同時,一個人的能力和表現又是多方麵的,如何據其所知正確地判斷和使用一個人,則體現了領導者用人以圓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