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能力總是長短互見,用其短處他就是個矮子,用其長處他就是個巨人。一些領導者在位時間既長,經曆的重大事變又多,閱人無數之後在這一點上自然有深刻的認識。
宋太祖趙匡胤用“活”敗軍之將陳承昭的事例是對這一認識的最好注腳。
陳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將,官至南唐保義節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顯赫。後周與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國主委任陳承昭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陸都應援使,職位之高,權力之重,可使南唐三軍聽命。
而在當時,趙匡胤統率後周的先鋒部隊攻克了泗州,又發兵東下,與南唐陳承昭統領的軍隊遭遇於淮河。兩軍交戰,趙匡胤用兵有方,指揮得利,而陳承昭作戰無能,敗逃之中為趙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陳承昭身敗名裂,投降在後周得了個右監門衛將軍的小官。陳承昭在南唐時身重名赫。而在後周身微官小,在不能用兵也!
宋國初建,趙匡胤打算興治水利,開漕運以通四域。然而趙匡胤手下有勇將三千、謀士八百而不能用其治水,於是四處求賢,物色治水能人。“魚潛在淵,或在於渚”。這回趙匡胤什麼人都沒挑上,隻選中了敗軍之降將,右監門衛將軍陳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漕運。如此,陳承昭重振雄風機會到了。
陳承昭雖然打仗不行,但對水卻很有研究。趙匡胤命令中使疏浚惠民河,便以陳承昭為督監。他察看水勢,見惠民河水太小,雖疏浚也未必能通航運,於是遍尋水源以補惠民河之水。他勘察地形,見鄭地地勢較高,而鄭地西部的河流至鄭地後皆向東南流,但若稍加疏導,便能流向東北。這一勘察所得的結論完全正確,他讓民夫將鄭地西部的閔水引至新鄭彙人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闊水,使二水相通共注入惠民河。因此,惠民河水大增,水貫連汴京,南曆陳州、穎州,直人淮河,溝通了京城與江淮的漕運。
趙匡胤見他治水確實有一套方法,於是在國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陳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後,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
五丈河因被泥淤、水少而不利舟行,而且隻將河中淤泥挖出是不行的,也必須有能注入之水,於是為五丈河找水一時成為關鍵。陳承昭受命於太祖,仍是察地形、導水源,以廣闊五丈河之水。
經過實地勘察,陳承昭發現在汴京東麵,滎陽雖有汴河水東流,但還有兩條北流而無益的河,白白流人黃河。這兩條河一條是京水(可能是今須水)。在春秋時,鄭國北部有個地區叫京,鄭莊公曾封其弟弟段於此。段當時在京地建了一座國都,而且有條水從城旁過,便是京水。另一條河為索河,北流於大索城(今萊陽市)。經實地勘察,陳承昭認為京、索二水都可以引來注入五丈河。因此趙匡胤決定,自滎陽向東開渠百餘裏至汴京,將京、索二水東引入汴京城西,架流過汴河,向東注人五丈河。自此五丈河水滿,又將水東北流向濟州大運河,東北漕運由此而通。
趙匡胤欲平南唐,卻忌江南水軍之利。正沒有辦法時,陳承昭便建議宋國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師。於是在京城朱明門外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人大池之中,操練水軍。宋國既有水軍,水又能通彙江淮,使得南唐便很容易被平定。
這都是緣於趙匡胤用人之功。
俗話說:能者多勞。陳承昭既能治水,趙匡胤繼續樂而用之。他不僅使陳承昭疏河通漕,而且又派他治理黃河。趙匡胤在位期間,黃河屢屢決口為害。他思圖治理黃河之計,說:近者澶等數州霖雨降,洪河為患,朕以屢經決溢,重困黎元(百姓),每閱前書,詳究經讀。至若夏後所載,但言導河至海,隨山浚川,未嚐聞力製湍流,廣營高岸。自戰國專利,堙塞故道(黃河最早在滎澤北流河北人海,公元前601年改道,由浚縣東北行曆河北、山東至天津人海),小以妨大,利而害公,九河之製(上古大禹導阿,北播九條河入於海)遂隳,曆代之患弗弭。
有感於黃河之患代有發生,趙匡胤無奈,每有黃河水患,就派陳承昭去修治河堤,承擔治河之責。陳承昭也不負宋太祖之望,在黃河兩岸廣植根係較密的榆樹,以防黃河決堤。
陳承昭是能人還是庸才?用於南唐為庸才,用於北宋即為幹才,這就是以能力與位置相結合而用人的奧妙。
[智慧方圓]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都是相對的,唯其如此,在以方圓之道用人的領導人眼裏,世上沒有不可用之人。死盯一個人的短處,他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領導者隻有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己方,),才能把一個人的長處充分挖掘出來(“人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