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位低的人推到高位時,給他以必要的尊崇,使其能夠得心應手地行使職權,這正是圓通用人的體現。
在清初,漢族知識分子受到壓製,地位明顯低於滿族人。但康熙深知,能否讓其為自己效力是關係到大清朝的統治能否穩固的關鍵。因此他大力提拔滿族貴族們瞧不起的有才能的漢人,並給以他們相應的尊崇。
康熙這一用人策略無疑十分正確,讓一個地位較低的人上來順利地使用權力,還有比用人者的尊崇更有效的辦法嗎?
我們看看漢高祖劉邦在這一點上是怎樣改變觀念的。
韓信是漢王劉邦奪取天下的所依靠的三位“人傑”之一,在楚漢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及《漢書·韓信傳》記載:韓信是淮陰人,出身於平民家庭,品行又不怎麼好,未能被推選到官府去充當官吏,又不肯務農或經商,因而經常是投靠他人吃閑飯。他的母親病死,沒有錢安葬,他便找一塊四周廣闊的高地為墳,使得墳的周圍可以安置萬家。韓信的這一舉動,表明他青年窮困時期便胸懷大誌,自信將來能顯貴,受封王侯,因而預先為死去的母親選擇了這樣一處四周可供萬家守家人居住的高大墳地。
韓信這種吃他人閑飯的日子,並不好過,很多人都討厭他。他寄食時間較長的是淮陰下鄉的南昌亭長家。南昌亭長見韓信盡管沒有個正當職業謀生,但舉止又不與一般青年人相同,整日少言寡語,若有所思,也就聽任韓信寄食。幾個月過後,亭長的妻子開始討厭韓信,便清晨提前吃飯,待韓信按往常開飯到達時,人家已吃完,不再為韓信準備飯食。韓信明白了女主人的用意,一怒之下,他再也不到這位亭長家去寄食了。
待到項梁在吳中起兵反秦,大軍渡過淮河,韓信認為施展抱負的時機已經到來,便手持寶劍投奔於項梁的部下,沒有顯露出什麼名聲:項梁戰死,韓信隸屬於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負責警衛工作。由於職務上的方便,韓信多次就軍務大事向項羽獻策,高傲自大的項羽根本沒瞧起這位小小的郎中,又怎能聽得進他的獻策?
韓信隨同項羽的大軍到達關中,在項羽分封諸侯、各諸侯王分別就國時,韓信因不得項羽重用,便在漢王入漢中時偷偷離開楚軍大營,投奔了漢王劉邦的部將夏侯淵的部下。夏侯淵做過騰縣縣令,因而人稱他為騰公。在騰公部下,韓信一時也沒能顯露名聲,隻是擔任“連敖”職務,不過是個負責接待官吏的小官而已。一次,因觸犯軍法而被判處斬刑,同案的十三人均已行刑問斬。依次輪到韓信,韓信抬頭仰視,正好看見騰公,便大聲說道:“漢王不想成就奪取天下的大業嗎?為什麼斬殺壯士!”
騰公聞聽韓信出言不凡,又見他相貌威武,便釋放韓信,免他一死。騰公與韓信交談,十分高興,並把這一情況向漢王彙報,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負責管理全軍的糧響,但漢王並沒有重用他。
韓信任治粟都尉後,有機會多次同蕭何促膝長談,被蕭何認為是位難得的軍事奇才,蕭何多次向漢王推薦其人,但始終未得到漢王的重用和賞識。而治粟都尉一職,又不是他施展他軍事才能的崗位,想來想去,韓信便在一天的夜晚不辭而別,尋找他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去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亡,感到事情重大而緊急,來不及向漢王彙報,立即乘馬去追趕韓信,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千古美談。
蕭何追到韓信,安置好,第三天一大早便去漢王府拜見漢王。漢王見到蕭何後又喜又氣,罵道:“你深夜逃亡,何故?”
“臣不敢逃亡,臣是追趕逃亡的人了。”